观念平台-评析大陆产业内卷及其因应政策

■卷产业、卷价格、卷政策

归纳来看,大陆产业「内卷」大致可分为三大现况:「卷」产业、「卷」价格、「卷」政策。

在「卷」产业方面,由于大陆产业政策带有一定计划经济特质,会根据不同阶段锁定发展特定产业,因此在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寻租空间。基于「跟着政策走」思维,企业一哄而上投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以致形成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甚至有些不具相关经验的企业,会为「骗补」巧立名目,造成无效投资。近年来,无论是作为新三样的电动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亦或以半导体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都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卷」价格方面,对大陆消费者来说,感受最直接的就是价格竞争。网路时代所有商品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比价,因此商品的价格愈来越愈明。再加上大陆内需动能不足、消费者消费意愿不高的情况下,生产商或电商平台只能透过不断「卷」价格,在即使微利、甚或无利可图情况下换取市占率。这种网路时代下的新型商业模式,能创造利润的不再是产品,有价值的是消费者数据甚或供应链金融。然而,「卷」价格的结果,致使生产商只能不断的「卷」成本,以致造成产品品质的牺牲,并陷入通缩等经济负向循环。事实上,截至今年7月,反映大陆生产成本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已连续第21个月下跌,即是价格过「卷」的结果。

在「卷」政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地方政府为拉动GDP,不断地进行抢人、抢企业的招商引资大战;各地方政府提出各种土地、财税甚至金融等超常规优惠,希望透过政策洼地增加本地投资诱因。然而,这样「卷」政策的结果,不但会陷入前述的「卷」产业现象,更破坏了市场秩序,同时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甚至地方官员为招商所做的一些不合规范的承诺,在人走政息后容易引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争端。

■政府出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增加有效需求…

大陆产业「内卷」的外溢与扩散,虽然让全球得以享受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但其掠夺性订价所造成的价格破坏与招商引资造成的他国制造业空洞化,却让欧美国家警觉,并透过所谓新华盛顿共识的倡议,以期增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构能与大陆产业对抗的产业阵营。

为解决产业「内卷」造成的诸般负面效应,大陆当局提出以下政策因应:

首先,推动新质生产力因应产业内卷。大陆目前产业内卷严重的,大多技术门槛不高,因此只能不断卷成本、卷效率。基于此,大陆当局认为,透过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可让产业转向一个较少竞争的新赛道;与此同时,借由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附加价值,以减少价格内卷。

其次,增加有效需求因应价格内卷。中共多次表示,大陆经济现存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新冠疫情结束后,大陆当局持续提出各种「扩内需」政策,除了加大政府公共投资,还包括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车购车补贴,以及央企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希望借此激发内需潜力。

最后,建构公平竞争环境因应政策内卷。8月1日起大陆《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订了四方面共19条的禁止性红线,自此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范,或经国务院批准,大陆地方政府再也不能随意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或提供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换言之,任何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的政策都将受到严格检视。

■大陆当局恐面临更卷的治理情境

然而,审视大陆因应产业内卷提出的相关因应政策,除了增加有效需求能在短期内可能产生效应,其他因应价格、政策内卷的两项政策,都很难在短时间看到成效。

短期来看,大陆当局要面对的,除了经济转型的压力,更是欧美对大陆产业卷向全球的进一步防堵。在诸多严峻的考验下,对大陆当局来说,将面临的恐怕是更卷的治理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