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全球在地化与内卷供应链

其中,国际清算银行(BIS) 总经理卡斯腾斯(Agustin Carstens)表示,各国政府和央行应将政策重点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而且愈快调整愈好,否则全球经济恐陷持续疲软的阴霾中。全球供应链近三年来的脆弱性如何透过调整以适应新的需求变化,除了各国政府发挥引导制度、技术和生态转型的功能外,全球企业如何振兴供应面的策略实践,才是真正的关键。

美国商务部的SelectUSA与台湾经济部的投资台湾均属这类复合的政策,希望借由吸引投资,重振国内经济活力,在经济成长的三架马车上,以投资扮演高通膨时代的领头马角色。美国近期的再岸倡议(Reshoring Initiative)所下的副标是引领制造业返乡(Bringing Manufacturing Back Home),不言可喻是美国因应全球政经局势,所推出重中之重的产经战略。

根据「世界是平的」经典名著中推平世界的十台推土机,「离岸生产」(Offshoring)是外包(Outsoucing)与「内包」(Insoucing,翻得不文雅!但简单明暸。)所衍生的政治问题近年在美中G2对峙地缘政治的催化下,提升了在岸(Onshoring)或「近岸」(Nearshoring)的供应链迁徙速度。德国工业4.0白皮书中以全球40年的巨变格局,提出类似观点。虽由科技视角所推演而得的「离岸」与「在岸」变迁,但也将从集中式大量生产化到分散式大量客制化的历史进程描绘得一目了然。

到底是在岸,抑或再岸?两者都对,再岸意味着重新接地气的供应链调整。再岸成本固然远高于过去40年「亚洲制造」的模式,因为40年荒废于制造的现况,跟打掉重练并无二致。但全球化的负评不正是「有得有失」?被剥削者的愤怒在于机会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被稀释、甚至牺牲了,被偷走的未来与政客的民粹诉求结合将民族主义转化为民粹的选票,凝聚「国内」的士气激化了「国际」的矛盾。

但地缘政治并非唯一造成供应链重组的因素,科技发展所铺陈的新型态竞争早已在风起云涌的新创动能中,转化了既有供应链关系与产业结构。五年前一篇时尚产业部落格文章已经充分说明「内卷供应链」的构型变化。从传统服装设计师驱动的供应链,到贴牌的通路品牌供应链,再到Zara启动的快时尚变革,再到透过人工智慧串接消费与生产的新型态供需结构,已潜移默化地翻转所有产销关系,这才是工业4.0从技术面切入,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

直到目前为止,各国制造业者都还忙于从营运面进行系统整合,以符合各国政策的诱因与当地消费者的期待。供应链的迁徙并非易事,机会(市场的或政策的)背后的各种挑战都得靠业者自行见招拆招,台湾工业总会多年向政府建言的五缺是各国招商引资时必须先行完成的内部基建。各种生产要素不可兼得时,资源禀赋的相互协调与寻求在地互补资产,成为企业迁徙的先决条件,并形塑与外部基建可镶嵌的营运模式,并与母国营运串连,形塑全球营运模式。供应链在地化的思考与布局框架,除了建厂与营运外,如何摆脱内卷供应链以中心厂为中心内卷?这种落伍的制造导向思维架构,可能是工业2.0到3.0的思维。

工业4.0的思维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内卷供应链,当然,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对B2C业者而言相对容易,对熟悉或擅长B2B的台湾业者而言,仿佛事不关己的孤岛营运势必遭到严重挑战。由于供应链之间的激烈竞争,未来供应链资料透通的程度将与链竞争力(Chain Competitiveness)呈正相关。当焦点愈来愈明确,但随着链长持续延伸而愈来愈负责的也愈来愈朦胧时,经管能力与营运效能遂进一步拉开M型化的差距,也印证彼得.杜拉克近30年前醍醐灌顶的管理倡议:总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因应疫情、战争、通膨等纷沓而来的黑天鹅或灰犀牛,企业宜加强与加快再岸营运的决策与布局,除了参考再岸倡议(Reshoring Initiative)的最新的报告(https://reshorenow.org/about-us/)外,把握这个重大变局中所释放出来的机会,顺势提升经营能力与改变竞争体质,将有望成为迈向工业4.0社会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