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资讯不对称、慈善公益与区块链应用
在投资、财务理论中,「资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通常是指经营团队相较于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掌握较多公司经营的讯息。因此,在具有效率的资本市场,如果其他条件相近,资讯愈「透明」的公司,愈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若把焦点转到慈善公益,将可发现类似的「资讯不对称」问题。透明揭露捐款用途、有效应用善款的慈善团体,长期而言,理应获得较多的捐款,发挥较大影响力。这个概念容易理解,但是在实务运作上仍有几个问题。
首先,由谁来监督、确认揭露的捐款用途,监督者具有公信力吗?其次,当所捐款项进入「大水库」,该如何稽核各项资金支出、对应不同专案的执行,则是另一个繁琐的问题。再者,捐款者无法确保慈善机构是否信守募款时的承诺,也难以评估执行效率。
对上市柜企业而言,财报有明确的会计原则,并透过大型会计事务所定期稽核。企业为提升股东价值,愿意支付高额的会计签证费用。然而,慈善机构没有「提升股东价值」的驱动力,为了节省成本,通常选择公信力较低的小型会计事务所,相对缺乏严谨的外部审计。此外,慈善机构每期揭露的资讯内容不尽相同,难以简化为营收数字与每股盈余,捐款者不易判断善款的使用效率。
前述问题,若透过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将有机会获得解决。回到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可将其想像成是由许多伺服器(或称「节点」)所组成的分散式系统。伺服器经由网路连结,并透过演算法加密,将已经发生的纪录封包在区块中。每个被加密封包的区块,会被扩散同步到系统内所有的节点。新形成的区块,将会被串接在现有资料区块后,并赋予时间注记。经区块链技术形成的资料纪录,若建置在公有链上,可视作一个公开、具保密性、分散式(去中心化)、难以窜改的大型帐本。
若应用区块链技术处理慈善捐款,至少有以下三个优点:
1、具有公信力、难以窜改;2、资金用途容易溯源;3、结合「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设计,可自动执行事先规划好的工作、履行承诺,提升营运效率。结合前述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只要能够将资金流向正确记录上链,资料将难以窜改,慈善机构可透过较低成本,获得类似大型会计事务所的签证效果。
此外,每笔资金用途若能完整上链,则类似食品溯源,捐款流向以及各专案拨款的对象都可查询。若系统设计中具有通讯功能,甚至可配合捐款者要求,在资金送抵特定对象或达成目标时自动发出邮件,通知捐款者,提供较完整、即时的资讯回馈。
除了提升资讯透明度与公信力,在慈善公益的应用上,区块链技术还有另一项特色:保密性。区块链技术透过点对点加密,可对应使用情境,进行不同的匿名模式设定(例如双向匿名或者单向匿名),对于某些较敏感的捐助专案,可顾及受款人的隐私,也能让资金流向保持透明。
既然区块链技术在慈善公益的应用上有诸多优势,为什么主流慈善公益机构尚未导入?本文认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捐款大众缺乏对区块链技术的了解、2、慈善机构欠缺具有相关技术知识的人才,3、金流与资讯流可能脱钩。第一点与第二点可能互为因果;如果捐款者大多并不了解区块链,慈善机构将缺乏建置系统的诱因。在此情况下,慈善机构不会积极引入具有相关知识的人才,难以跟系统开发者沟通。第三点是金流若无法紧密结合资讯流,即使导入区块链系统,仍有两者脱钩的风险(金流没有完整或正确转换成资讯流)。
基于以上说明,再回顾近年海内外的相关慈善公益运作,可获得间接佐证。几个比较知名的区块链慈善公益应用,都是由兼具资讯流与金流服务的企业提出。例如2016年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结合支付宝的金流服务,与外部慈善基金会合作,透过区块链技术筹措公益善款。国际大型虚拟货币交易所币安成立慈善基金会,在今年全球疫情爆发后,与Integro基金会共同募集约100万美元的虚拟货币,用于购置、捐赠医疗级口罩。
首先,不论蚂蚁金服或币安,它们的使用者都已熟悉数位金融服务。币安的客户更了解区块链技术的特性,自然较易接受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慈善公益募款。其次,支付宝的系统可自动记录金流,大幅降低金流与资讯流脱钩的风险;至于币安所募集的虚拟货币,金流本身就是资讯流。
总结以上观察,结合数位金融服务在台逐步普及,本文认为金融机构最有机会推动区块链在慈善公益的应用。金融机构具有广大客户群,擅长整合金流与资讯流。金融机构也受到主管机关的严格监管,民众信任度高。再加上金融机构有资讯开发单位,具有了解金融科技的技术人才。若由金融机构主导,协助慈善公益机构数位转型,建置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运作机制,应可有效降低资讯不对称的疑虑,扩大公益募款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