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自利、公益与ESG

不过,「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唯一责任」的自利说法,引发了弃社会公益于不顾的批评。自由经济学者对此批评的回应是,公益支出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减损其利润与市场竞争力。此外,每位股东的公益思维各殊,故社会公益应由股东自行为之,企业不宜越俎代庖。而且,企业为股东赚得最大利润后,股东即可运用此最大利润,对社会公益做出最大的贡献。

针对上述辩词,批评者指出企业从事公益,有助提高社会形象,进而增加销售与利润。然而,这方面的讨论涉及当期的公益投入与未来利润间关系的确认,以及短期与长期利润间之取舍等议题,故各企业对公益的态度互有差异。

不过,由这些相关的讨论,吾人可推论出两项结论:一是企业从事公益,须以能够赚取利润,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为前提;二是企业对社会公益的投入意愿,应与本身的财务能力及公益的成本与效益有关。而这又可能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所属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较剧烈者,企业较无余力从事公益;(2)在产业中属于领先地位者,较有能力为之;(3)消费者重视,故公益形象对利润有助益者,较有意愿从事公益;(4)主要股东(投资者)之公益心越高,企业即可做越多。

E没做好会伤利润

能源转型迫在眉睫

在现实面,各企业多会在自利与公益形象二者间作衡平性考量,决定其公益投入。此决定虽然某一程度可能会受到舆论与道德层面压力的影响,但主要仍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然而,近年来ESG运动在全球蔚成风潮。此运动要求企业广泛发挥社会公益之角色,而且不少相关规范多须透过政府的强制性公权力,方得有效推动,因此对企业的营运,以及在利润与公益间进行取舍之冲击,不容轻忽。

ESG运动是由联合国启动,为达成全球永续发展的目标,从环境(E:Environment)、社会(S:Social)与公司治理(G:Government)三大面向,对各国政府与企业提出各项的要求与行为规范,期待企业善尽社会责任。

在三大面相中,世人普遍感到最有迫切性,故而推动最力者,为E环境。由于气候暖化迅速,全球极端气候频生,而气候变迁主要源自碳排放与环境破坏,故ESG运动要求各国政府加速能源转型、责成企业积极节能减碳,并抑制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碳排放与环境破坏属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由社会承受的「外部成本」,经济学者(包括自由经济学者)多主张应采取随量征收的惩罚税,将此类外部成本予以内部化,由肇事的企业承担。在ESG运动中,各国政府为了促成企业节能减碳,推出了令能源价格忠实反映污染成本、对企业课征碳费或碳税、界定碳权、容许碳交易等措施;欧盟甚且将对进口品课征平衡性碳关税。这些做法与经济学者「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之主张一致。因此,ESG运动可谓使学者的此一主张获得了落实。又这些做法是将原本就须由企业承担的外部成本,透由课税回归由企业吸收。因此,企业在这些措施下所为的节能减碳,是否可视为对公益作出贡献,似乎尚有讨论空间;但是它对企业的利润必定有所减损,是毋庸置疑的。

S与G理想性高

道德劝说难彰显成效

至于ESG在S与G两大面相,其所看重的主要在维护人权、劳动者与企业的所有利害关系人之权益,以及反贪污腐化等方面。所涉及的多为道德层面,公平正义的理想性高。各项目标需要企业配合办理者,多难以类似环境议题,可透过课税之价格机制来推动,而多只能借由宣导、道德劝说,或是以法令规范等方式,要求或强制企业配合办理。

S与G的各项规范,虽然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但是否会侵蚀利润,企业自会有所斟酌。因此,除非是政府以法令规定,并严格执行,强制要求所有企业都得一体遵行,宣导与道德劝说等软性的推动作法,在企业对利润的顾虑下,其成效必将难以彰显。现今对ESG运动积极配合者,主要都是在市场上承受竞争压力较小的大企业、本来就强调品牌形象的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受到政府高度监管,故政策配合度较高的金融业者。这些企业的特性大致与上边所述影响企业之公益投入意愿的因素一致。

近几年各国兴起了另一具有创意的做法,那就是推动「永续金融」。由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而投融资高度仰赖金融业者,因此各国政府除了责成金融业者自身推动ESG,还督促金融业者推动永续金融,意即在对企业从事投融资等金融服务时,须把企业推动ESG的状况纳入考量,以把金融资源多导引至有助永续发展之方向。此一透过金融业者宛如「间接施压」企业界的做法,对ESG的推动或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它也增添了金融业者不少的法遵与营业成本,有侵蚀其利润之虞。因此,金融业的配合程度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