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人民币国际化与比较利益原则再进化

近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通知,自今年6月1日开始,俄罗斯的海参崴港将成为中国内贸港。此一新闻的发布,引起不少重视。若从俄方为因应俄乌战的庞大军事及经济透支观之,渠须积极开方「大后方」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以为开源,确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日后,在上述远东经济特区内,光是每年一作的黄豆、小麦等杂粮的生产,就足可供中国全年杂粮所需,若此,中国将很可能将大幅降低对美国黄豆、玉米、小麦的依赖,而此一来,不但可支撑俄罗斯经济、且可取得可贵的人民币外汇、更可有效地打击美国的农业出国,可说是一石三鸟之策。当然,在取得人民币后,渠可再进口所需中国制造的各类商品,故也可维持其经济于不墬;若此,即使俄方须与西方打场长期消耗战之,俄方不仅打得起,且能拖住西方,而卒能立于不败。由此观之,则上述海参崴港的功能将是上述中俄远东经济特区开发计划下的一个亮点,也很可扮演起枢纽及中俄同盟下的投名状。

近日中亚五国总统齐聚西安与习近平进行峰会,也可预示着中方将与中亚五国间,不论是在矿产、石油及天然气上进行深度的合作与绑定,此外,中国的制造业也可借此进入中亚市场。为此,不论是上述「要素禀赋理论」或是「比较利益理论模型」都可完美地应用在上述中亚、俄罗斯远东经济特区与中国间的贸易,而人民币,当然可扮演起犹如强力胶般的重要角色。

以巴西与中国近日达成的人民币贸易模式协议模式为例,中方借美元给巴西,让其应急地支应美元债务与利息,而后,中方便可以人民币购进巴西的矿产与石油;相对的,巴西在拿到人民币之后,即可用人民币支付其从中国进口的各项工业产品。为此,上述「中-巴模式」它可说是现代国贸理论的新模型:它可以完美地补充上述传统要素禀赋理论模型或是比较利益模型中所未曾提及惟实属不可或缺的「货币要素」,从而能将实体贸易(即不同性质要素间的贸易)与非实体的交易媒介(即货币)间,彼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故能促进贸易、创造双赢。

另以俄罗斯与印度间的贸易为例,上述论述也解释国际间冷酷的贸易现实:现今,即使俄罗斯出口廉价石油给印度,让印度再转出口得到丰厚的贸易利益后,俄罗斯随即发现,渠满口袋的印度卢比竟无法从印度或从其他国家购买合适(即合于其比较利益)的制造业商品,故现要求印方改用人民币与渠交易,若此,至少能让俄方以人民币自中国购得其所需的制造业商品。

国贸理论「比较利益原则」,因中国在人才、科技及制造业上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地被重新定义;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份额就不断地被推升,而会更进一步地反馈到中国制造的国际市场以成就其优势。故现今,问题的重点已不再是原有货币(如美元兑人民币)的升贬,而是人民币已跃上并站稳国际贸易舞台,而一个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理论彼此紧密结合的「正循环」乃于焉出现。

试问,这正循环的威力,它会不会愈滚愈大、且愈滚愈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