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有待考验
图/中新社
近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变化
中国大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多年渐有所成,不仅跃升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并拟联合其他金砖国家挑战美元霸权地位。
不过美国总统川普扬言加征100%关税反制,人民币身为金砖国家中最主要货币可说首当其冲,其国际化之路是否受阻有待观察。
人民币自从2015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国际化进程显著加快。2020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带动人民币支付额大增,2024年11月人民币再度超越日圆,成为国际第四大支付货币。
金砖国家为降低对美元依赖,2023年8月提出应创建金砖国家货币便利相互贸易与投资,也可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冲击。目前金砖国家十个成员国中,除巴西以外,还有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伊朗、沙乌地阿拉伯、埃及、衣索比亚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尽管金砖货币至今还未有实质进展,但人民币无疑是成员国货币中的主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砖货币进展亦息息相关。
面对美元地位受到挑战,川普在2024年竞选期间就已表态正考虑积极阻止各国放弃使用美元。他胜选后在2024年11月底再度放话,如果金砖国家拟以新货币取代美元进行贸易,将对这些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100%关税。
尽管这项威胁是否落实还有待观察,但美元走势确是影响人民币2025年变动的最大因素。
随着中美恐在2025年迎来新一轮关税战,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价相对疲弱,机构预测全年将在7.35元~7.6元间震荡。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LYNN SONG认为,考虑到预期美元走强的背景,2025年人民币温和贬值仍在预期内。市场有声音呼吁人民币应快速贬值10%~20%,以抵消可能的高额关税影响。但如此迅速放弃稳定汇率的目标,会使过去几年中国在维持购买力、减轻资本外流压力以及提升人民币结算货币地位所取得的进展付诸东流,因此预估不太可能发生。
瑞穗驻香港的外汇策略师KEN CHEUNG认为,如果货币贬值是应对关税冲击的一种策略,人民币贬值至7.5元,资本外流风险仍将可控,尤其是在使用外汇稳定工具管理贬值速度和幅度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