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之人民币国际化 有望晋升全球主导货币
▲中国大陆在尚未具备资本帐开放条件之情况下,推动人民币的跨境使用;俟条件成熟,再进行外币的资本帐开放,达成人民币国际化。(图/台湾银行家提供)
文/许嘉栋
谈及国际货币,大家马上联想到美元、欧元、日圆与英镑等货币。这些货币在跨国交易上,广泛被用来做为计价与结算工具、交易的媒介、投资理财时的资产保有与价值储存工具,也做为各国中央银行外汇准备的保有标的。一个国家的货币若能扮演国际货币的角色,不仅代表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强盛,具备国际金融之影响力,国际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可享受国际铸币税收益,降低保有外汇存底之需求,并使国人与企业在进行跨国贸易、投资、观光旅游时,节省货币兑换成本、消除汇率变动风险等。
一方面由于货币国际化具有这些好处,另一方面也因为由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近10多年来饱受美元价值波动、呈现下滑走势之困扰,国际社会多有增加国际准备货币之选择的诉求,故而中国大陆自2009年起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做为国际货币的前提条件
做为国际货币,该国央行必须容许全球各地人民、企业与政府自由兑换、保有该国货币,并容许本国货币与外币自由进出国境。然而,货币的自由兑换与进出国境,必然将冲击国内的货币供给与汇率,进而影响利率、股票与债券价格,以及金融的稳定,故而欲做为国际货币,该国即必须具备足以因应货币自由兑换与进出国境,不致令其大幅干扰国内汇率与金融稳定之能力与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通常包括:
1. 健全、厚实(既「广」且「深」)的国内金融市场:各种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金融商品必须完备(即市场「广」),且规模皆够大(即市场「深」),有能力吸纳、因应货币的兑换与资金的进出。
2. 金融市场价格机能灵活、健全:汇率、利率、股价等价格皆能顺应市场供需之变化灵活调整,平衡供需,以价格变化做为经济体系吸收资金进出所带来冲击的避震器。
3. 央行具备充足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总体经济稳定之管理能力,足以稳定货币供给、汇率、利率与国内金融。
4. 健全的金融法制与监理制度:这些条件包含了金融市场及监理的健全化、利率与汇率的自由化,以及央行因应与管理能力之充实等。此即一般学者所主张的,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全化与自由化应优先于资金进出(即资本帐)之开放,而资本帐的开放又为货币国际化的前提要件。
也由于这些前提要件的达成并不容易,为了避免资本帐开放对国内金融稳定造成重大冲击,故先前德国与日本在开始前也曾不情愿让马克与日圆太快成为国际货币,直到条件大致具备,才开放资金自由移动,最后自然地成为国际货币。
中国大陆推动非常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对比中国大陆的国内金融环境与这些前提条件,人民银行也自知资本帐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尚未成熟,故原本主张对资本帐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采取审慎、缓步推进的作法,惟在中国大陆政府拟积极、加速推动改革之既定政策的要求下,乃规画、采取了下列自2009年以来与他国不同、较为特殊、非常规的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措施与策略:1. 将人民币与外币切割:先处理人民币的进出国境问题,让人民币登上国际舞台,暂不放宽资本帐下外币的自由进出。由于人民币的进出较少涉及与外币的兑换,故可降低对人民币汇率之影响。
2. 推动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中国大陆自2009年开始采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2011年扩及中国大陆全部地区与全部进出口企业。
3. 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人民币在资本帐项下透过香港回流之机制:中国大陆对经常帐收支与资本帐的资金流出已少有管制,但对资本帐项下的3个资金流入科目,包括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大陆居民对外负债,以及外资投资中国大陆资本市场,则仍维持管制。在发展香港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措施中,中国大陆对这3个科目在维持外币管制之情况下,开放部分管道,容许境外的人民币得透过香港回流中国大陆。近期且推动了资本市场沪港通。
4. 扩增资本帐项下人民币回流管道:包括予各人民币离岸市场,含伦敦、新加坡、台湾、法国等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并允许发行人民币债券;开放香港银行对深圳前海特区人民币直接放款;开放台湾透过在台母公司对昆山子公司人民币贷款;以及开放新加坡可对苏州工业区贷款等。
5. 于2013年9月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做为离岸人民币市场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连结桥梁:具体措施包括开放透过在试验区开设的自由贸易帐户(FT帐户),得进行区内人民币与外币的自由划转,以及与境内境外帐户进行资金划转;又FT帐户可用于境内外的直接投资或经常帐项下的往来;企业亦可借由FT帐户在境外筹借人民币,将之转给自贸区外的集团企业使用等。上海做为一个试验区,这些有限的资本帐项下人民币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