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大陆「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

俄乌战事推高了石油与黄金价格,使大量资金转往对美元相对强势、价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避险。遭受国际制裁的俄罗斯也顺势增加人民币交易比重。但这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现象;未来一段期间,人民币国际化能否取得可持续的关键性发展,至少有下列三个面向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 疫情和战争格局中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疫情和俄乌战争已让世界多数国家体认到,当自己国家的能源、粮食或基本物资供应高度仰赖国外市场时,一旦发生天灾或冲突则国家安全势必受到箝制。因此,未来世界各国的能源、粮食与基本物资供应链势将更倾向在地化、自主化;而此一趋势下各国对人民币的态度,将取决于它究竟将中国视为盟友亦或潜在的战略对手。

二、 非民主阵营是否形成新的金融阵营。从北韩、伊朗核武试爆争议,到克里米亚战争、反伊斯兰国战争、伊拉克内战、阿富汗内战,以及当前的俄乌战争案例中,我们观察到这些遭受欧美经济制裁的政权领导人,除了仰赖地下金流外,还透过深化与人民币的汇兑合作,分散货币流通风险,提高战争后勤支援的韧性。

例如,俄罗斯在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便已积极调整其外汇存底组成结构。俄罗斯6400亿美元价值的外汇存底中,美元储备从2014年的32%占比降至2021年的16.2%、欧元占比从2014年的40.6%降至2021年的32.2%、英镑由9.1%降至6.5%。黄金储备占比由12%上升到22%、更重要的是人民币占比由0%提高到13.1%。此外,俄罗斯也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合作建立独立清算及交换机制。俄乌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制裁,更加深了俄罗斯使用人民币交易的诱因。

换言之,CIPS提供了非民主政权在可能被美国经济制裁时,增加国内金融韧性的替代选项。尤其当俄罗斯、伊朗、沙乌地阿拉伯及委内瑞拉等国,相继宣布与中国石油交易改以人民币计价时,美元在石油市场的唯一货币地位,便面临了新的挑战。这也让许多研究国际政经战略学者、开始重视CIPS可能的崛起及其影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是否会成为中国和非民主国家之间更紧密的金融黏着剂?此一发展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关键性作用,更可能将国际民主和非民主阵营的分立趋势扩大至金融体系分立的格局。

三、 人民币信用与中国政府信用。对中国政府而言,数位人民币(DCEP)替代实体现金的政策,若能引进并建立与原物料生产国、或一带一路国家间的交易结算,则数位人民币背后所连结的石油、粮食、矿产等原物料及黄金越多;其数位记帐就越有价值,同时也不易受到战争制裁而导致货币大幅贬值及挤兑问题。

但对他国而言,人民币并非自由汇率;他国对人民币需求越高,则中国对该国或政权的干涉能力也越高。任何持有大量人民币的国家或政权必会对此有所顾虑。另方面,数位人民币还必须解决隐私权、身份验证等技术问题,才可能逐渐得到国际信赖。未来中国政府是否渐次加大离岸人民币波动空间、逐渐松绑外汇市场管制的环境,并且确立国际政治信用、金融治理信用、汇率管控信用,则是中国政府自身必须面对的挑战。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21年2月人民币国际交易使用比重为2.20%,到了今年1月份的占比则达到3.20%,同比大幅增长45.5%。加上俄乌战争因素,不论是俄罗斯的交易绕入中国进行,或是国际资金基于避险需求,确实为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带来机遇;我们或可预期,未来人民币将稳定取代日圆、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支付货币;但持平而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有许多国际因素和中国内部因素需要克服。中共政权在成功实践「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仍有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