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推动国际贸易应有新的里程碑
反之,台湾以B2B为主的代工模式,最终消费产品的生产、销售比例不高,打品牌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不大,除了宏碁(Acer)、华硕(Asus)、早期的宏达电(HTC)之外,消费者品牌不多,或市占率不高,在海外影响力有限。
但一、二十年下来,台湾厂商的竞争力、产品品质已有相当的进展,尤其是不少中间企业的实力已非吴下阿蒙。而且愈来愈多的厂商有自己的品牌,亟需对外的通路。加上近几年来供应链的上中下游整合,也需要一个旗舰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对外打群架。例如台积电公司前往美国设厂,带动材料、设备、零组件商,形成半导体产业的族群,相信也可以提高台湾产品的能见度。
就产业的发展趋势而言,近年来也有以下的变革:第一,在新冠肺炎后,在地化、接近目标市场蔚为趋势。以前CES、Comedex Fall等大型展览,人潮逐渐在地化,部分被在地展览所逐步取代。过去,外贸协会在各地办理展览,不过,一旦展览结束后,不易找到供应商、通路商。因此,未来外贸协会的角色也应该逐步改变,尤其是新冠肺炎之后,接近目标市场的投资蔚为趋势。
第二,降低产业M型化的困境。台湾近年来半导体、电子资讯业一枝独秀,但其他产业的表现则平平,也造成民众对经济成长的无感。同时,台湾的产品愈来愈多元化多样化,因此亟需展示中心(demo center),透过旗舰厂商带领供应链团队打群架,尤其是若干工具机、纺织成衣、机械等,产品品质佳,但国际知名度不足,若能在国际上有据点宣传,相信可以发光发热,并降低台湾产业M型化的窘境。再者,若干半导体零组件设备、材料厂商,更可以在台积电、联电等之外,找到更多的订单,才能降低贸易上的障碍。
第三,俄罗斯、乌克兰战事的启示。由俄乌战事可以看出,国际宣传、舆论压力,可以造就更大的国家品牌形象,未来可以赢得更多海外的支持,降低中国对台湾进犯的企图心。目前,台湾以中间产品为主,而单一的中间产品不易吸引注意,如有展示中心,聚集相关的周边厂商,形成产业群聚效果,除了提供客户一条龙的服务外,台湾的产品产业在国际上有知名度,愈容易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同支持。
在国家政策趋势的发展上,也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新南向欲加强落地的考量,以及新东向,成为全世界的瞩目,必须有展示中心才能有效的落地,并吸引美国人、全球人的目光,打造台湾产品的国家形象。
其次,美国市场是全球最大、最有吸引力的,所以在美国打品牌、建立展示中心,相当于向全世界展示台湾产品。再者,透过行销打造台湾产品形象,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解决台湾近年来产业M型化的困境。此外,链结美国,让台湾厂商打出品牌形象,有利于台湾厂商吸引美国人才、资金、技术、商业模式,以及并购美国企业,使台湾能在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继续领先东南亚国家、中国。
展望未来,台湾可以利用美国、东南亚市场为起点。在美国,台湾可以选定亚利桑那州做为半导体;密西根州的做为汽车电子;纽约、波士顿可以做为生技产业的主要展示中心。而东南亚,台湾新南向政策之所以推动得相当辛苦,主要在于缺乏落地的策略,如能在主要目标国家的城市(如越南河内、胡志明市,印尼雅加达),在港口附近建置一个专属台湾的「经贸运筹基地」,亦包括了物流、仓储、展示中心,供应商、通路商的联系基地,再有效结合台湾在当地的银行、侨商、华侨,可以发挥行销、连结客户的功能。
当然,政府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线,政府可以在背后提高补助,在背后协助厂商协调、整合的工作。海外代表处、外贸协会则负责协助,甚至可以调整单纯行销的角色。过去贸协为台湾厂商行销台湾的产品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只有行销展览、海外据点是不够的,因为展览完后,供应商、通路商的洽商仍有困难。
因此,政府或许可以提出一定比例的贸易推广基金,协助企业成立经贸运筹基地,建立展示中心、仓储、物流基地,以及供应商、通路商的联系平台。而国贸局对外贸协会的KPI也应有变革,才能因应厂商、时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