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国际新秩序下 台湾的生存之道

国际贸易情势动荡不安下,台湾需审慎因应。图/美联社

「虎年」即将在动荡不安中进入尾声,回顾年初以来,国际经济机构无不乐观认为,过去两年全球不断历经新冠肺炎变种病毒疫情肆虐,严重冲击各国经济成长之后,将会迈向复苏之路。不过,随着2月被视为全球重要粮仓与能源出口来源的俄乌突如其来战争,波及谷物及石油生产,以及4月被认为全球工厂及消费市场的中国再度爆发疫情,造成许多产业零组件或完成品供应断链,掀起全球通膨飙扬序幕。

此外,加上美国为抑制通膨而采取大幅升息及持续缩表,带动各国利率不断上扬,在无形中让全球金融衍生系统性风险;再者,为干扰中国弯道超车而透过围堵与脱钩,迫致各国必须选边站队,更进一步让全球科技陷入碎片化冲击。在这些不利因素迸发接踵来临下,不但重创国际经济秩序,而且使得未来各国经济成长正面对着前所未有压力,甚至呈现较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祸害的惨痛经验更严苛之危机。

无庸置疑,目前国际经济型态乃是二战结束之后,在美国主导下所形塑出来的秩序作为蓝本。尤其19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独占鳌头超强格局,更是让美国主导的自由化国际贸易制度全面展开。

然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其不断延伸过程中,让不同贸易制度背景的国家加入,同时透过自由化浪潮,促进各国经济边境的开放,以及加强区域内部各种生产要素之交流,借此建立各国参与跨境分工思维,进而规划最适产业布局,开启现代国际经济秩序绪章。

不过,此一颇稳定的分工模式,却又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冲击,导致国际经济秩序迫不及待希望新的一章登场。亦即在此之前,国际经济秩序历经全球化持续扩张,透过全球与区域之合作,采取降低关税、排除边境障碍、畅通物流管道与减少交易成本,共同促进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与可延伸性,以及推动全球市场、资本、技术与生产的整合及运作,带来全球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与经济之繁荣,让全球各国享受全球化之红利。

也就是说,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危机,在造成西方国家元气大伤的同时,让快速崛起的中国,借此机会领衔新兴国家进行整合、加入竞逐,重新定义国际经济秩序各项制度话语权与主导权。从此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茁壮,让美中大国的角力,从贸易逆差争端延伸至科技围堵对抗,加上在地缘政治深刻晕染下,甚至主张以「在地化(Localization)」模式来替代全球化,导致已严苛的国际贸易情势更加动荡不安。

很显然地,国际经济秩序在此前所未有情势冲击之下,导致长期以来所享受的全球化红利,似乎遭到在地化替代正在逐步消退。也就是说,近年以来国际经济秩序陷入动荡不安格局,仿佛过去我们所熟悉的环境正在逐渐迈向终点,历史已进入旧秩序遭到动摇、新秩序尚待破茧而出的前夕。这种变化正意味着,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各国之间高度相互依存,却又同时随着地缘政治、新兴科技、军事冲突、生物变异等因素纠葛接踵来临,导致现行全球化治理架构已经无法因应这种根本性、结构性剧变。

面对国际经济秩序诡谲多变情势挑战之下,台湾经济无法幸免,正迎接逆风冲击,却同时是破浪之机会。亦即台湾是一个典型小型开放经济体系,过去以来经济可以持续成长,不可讳言是受惠于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在全球供应生态体系在地化整合发展趋势下,为了接近市场、人才、技术、原材物料等,其实是需要透过「思考全球化、行动在地化」的思维重新定位,促进产业结构「全面转骨」,始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角色。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虽过去六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持续陷入僵局,但并非完全陷入悲观地步;尤其双方经济透过「地理位置」所存在的依赖关系,历经40余年发展已呈现极为密切难以脱钩的事实。毕竟,台湾生存发展与否,并非依赖大国的角力或妥协,而是需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选择。因此,未来台湾若要经济持续发展,唯有透过长期以来所累积的产业技术实力作为筹码,同时利用先天位置于亚太区域枢纽的地理优势,借此找出最适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