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国际政经变局下台湾宜有之因应

2018年以来,反全球化、川普扰动国际经济秩序、英国脱欧,以及美中争霸,由贸易战逐渐升级扩大至各领域的对抗等等灰犀牛一起奔袭前来,本就令全球经济景气陷于不振;雪上加霜的是:于2019年底萌生,并快速蔓延扩大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产业断链,以及各国采取了锁国、中断防疫医疗用品及其原材料之出口措施,以求自保

全球财政货币纪律荡然无存

各国为了挽救经济与就业,加上美国面临2020年底的总统大选,于美国领军下,在财政与货币政策方面齐下猛药,争相祭出优厚的失业补助、企业纾困、融资保证与振兴经济方案,以及强烈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猛打「强心针」。但强烈宽松财政与货币政策,充其量只能舒缓经济「病情」,令企业与经济得以苟延残喘,收到头痛医脚的有限效果,却将带来令世人忧心的后遗症

财政政策方面,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殷鉴不远,而今各国财政赤字严重恶化问题几乎已无人闻问。观察各国之纾困与振兴经济方案,多属消费性移转性支出,甚少公共建设投资,难有提升未来生产力的效果,故其财政赤字必然「债留子孙」。在货币纪律方面,过去各国中央银行被严格限制不得对财政部及一般企业直接融通;然而今日各国央行除了猛印钞票、大买政府公债,直接或间接对财政赤字提供融通(此谓之「财政赤字货币化」),美国联准会还购进ETF、公司债、商业票据,甚至扩及非投资等级的垃圾债,视货币纪律如无物。虽然在现今的客观环境下,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资金泛滥未必会引起消费者物价上扬,但必然引发资产价格上涨。于今,股票、房地产与黄金等资产价格之飙涨,已随处可见。此外,抑低利率之宽松货币政策,将使目前各国已普遍相当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更形恶化。

国人应正视的事实

处于目前的国际政经乱局台湾宜如何因应?在进入此议题前,国人有必要正视几项不利于我们的事实:一是美中争霸日炽,美国欲把台湾作为对抗中国马前卒的意图相当明显;二是中国不容许台湾独立的立场非常坚定,多次宣示不惜诉诸武力;近期中国对香港反送中事件之处理方式,明显也在示警台湾当局;三是两岸的经济、外交与军事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台湾并无与中国强硬对抗之本钱;四是两岸经贸关系紧密,但是中国可以脱台,台湾的经济却不能没有中国这个市场与工厂;五是台湾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甚高,但全球经济短期内很难振衰起敝。

以上几项事实衍生出了我们须审慎思考、严肃面对的三大问题:在美中两强争霸过程中,台湾应如何自保、图存?台湾应发展何种对我有利、可行的两岸关系?以及在当前国际政经乱局下,台湾的经济政策应如何因应?前两大问题超出我个人的专业;不过,考量上述几项事实后,依常识判断,维持两岸关系的和谐,以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应是上策。

台湾捡到枪不可恃

应改善投资环境

在经济层面,台湾的对外依存度高,全球经济景气不振当然令台湾的经济发展备感艰辛。虽然台湾近一年来,经济表现相对亮丽,但那主要是受惠于台商回流投资以及生产与出口的转单效应。而其背后的成因,则是受益于大陆投资环境恶化、美中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近期各国的经济脱中。这些都是天上掉下来、让台湾捡到礼物,而不是台湾自己努力的成果,故基础并不牢靠。

台湾近二十年来经济成长率下滑,其中一个重要关键是投资率太低。由于国内投资环境欠佳,国人投资与外来投资意愿不高。主计总处统计显示2019年投资毛额占GDP比率虽然已略回升至23.45%,但固定资本消耗(即折旧)占比16%,故扣除折旧后的净投资毛额只剩7.45%,很难支撑2%以上的经济成长率。进一步检讨国人与外资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台湾?政治纷扰与两岸关系不睦不容否认是主因,且此二问题在台湾已存在许久。故而,谨对国内的朝野政党郑重呼吁:缓和国内政治对立,并维持两岸关系和谐。

对货币与财政政策之建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之冲击,央行虽然也采取了一些金融纾困措施,并持续货币宽松,但未如欧美般大幅降息及无止境地宽松。又央行为了缓和国际热钱进出对新台币汇率之冲击,努力藉买卖外汇稳定汇率。央行及金管会也严控台商的回流资金涌入房市。以上这些作法都值得肯定。

惟国内的货币金融政策仍有几点可以努力的:一是央行在买汇阻升时,应加强冲销,将买汇放出去的新台币多收回一点。此外,主管机关应检讨、放宽相关法规,让资金可以投资目前受限的养老、照护、医疗等产业,以扩大国内过剩资金之去路。最后,国内目前股市与股价热潮,主要是由资金堆叠而成,欠缺实体经济基本面支撑,潜藏资产泡沫风险,故应该防范股市泡沫的发生。

在财政政策方面,目前,政府未偿债务余额占GDP比例在国际间仍属偏低;且政府债务都是国内债务,不会有主权债务危机。又台湾每年有巨幅国内超额储蓄,故扩大政府公共建设支出没有财源问题。因此,台湾仍具有采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之空间;政府应扩大公共建设支出,以振兴景气。(本文摘录改写自作者在余纪忠文教基金会于2020年7月3日所举办「逆全球化下 大国对峙 台湾的角色与定位」研讨会之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