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因应气候变迁 开创蓝海新世界

积极种植海草与复育珊瑚生态,虽与蓝碳没有直接相关,但打造健康海洋的永续生态系,才是一切的源头。图/本报资料照片

虽说该是春回大地的季节,近来天气依旧是乍暖还寒、捉摸不定,很难不令人联想是否与气候变迁有关。

适逢海洋委员会月前公布完成台湾本土红树林及海草床的海洋碳汇「蓝碳方法学」的消息,以作为台湾海洋蓝碳碳汇量计算准据,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册及碳权认证。

■台湾四面环海 可发展海洋碳权

「自然碳汇」的来源很多,包括土壤(黄碳)、森林(绿碳)、湿地、海洋生态系(蓝碳),甚至河流湖泊都有储碳能力,可以吸收并储存大量碳化合物,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有助于减缓气候变迁。

相较于发展较早的绿碳,占地表面积约7成的海洋,无疑是地球上储存二氧化碳总量最高的碳库,特别是在海草床、盐沼与红树林等地。虽然由于海洋的量体庞大、又是开放流动空间,测量海洋碳汇的难度不低,但以台湾四面环海的优越地理条件,相关(转为碳权)方法学的发展自然是愈快愈好。

笔者所服务的公司几年前,在东马来西亚买下环滩岛的大部分面积(有1/4是国有保育地),希望可以打造一个透过零碳或低碳排方式营运,并使用负碳排技术抵销必要活动所产生碳排的「零碳岛」。

也许利用机会与各位读者分享几年来投入的观察与心得。

正如同台湾一样,以环滩岛的海岛特色来说,看似有机会双管齐下发展绿碳与蓝碳,于是我们在分析岛上土壤性质、评估适合树种的同时,一并深入研究周遭海洋资源。

探索后发现,红树林非当地原生地貌,强加栽种不仅旷日废时,可能还会对既有生态造成未知风险;倒是岛屿周遭原为海龟洄游海域(早几年遭非法炸鱼破坏甚巨),而海草又是海龟主要食物之一,若是能积极种植海草与复育珊瑚生态,应有助于复育海龟与强化生物多样性。

■蓝碳碳权测量与归属 均需细致规划

考量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人为限制。土地上的绿碳归属很容易厘清,在谁的土地上种树固碳,土地所有权人自然能取得碳权;但蓝碳的故事就说来话长了,以蓝碳方法学中发展最多的红树林为例,其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为热带地区的三角洲海岸或河口,特别是具有天然屏障的宽广潮间带,然而除了私人泻湖之外,不论是在海岸或河口的红树林,都会牵扯到政府产权,如何厘清其碳权归属,显然需要更细致的政策规划。

再加上,二氧化碳来无影去无踪,除最基本的蓝碳方法学之外,企业于租用海域所产生的碳权该如何认定,势将大大左右企业投入蓝碳领域意愿,这些林林总总的不确定因素,都大幅增添蓝碳变现的难度。

换言之,现阶段我们在环滩岛的重点工作,在于复育海洋生态、增加海洋生物多样性。先从调查海洋生态开始,包括确认珊瑚覆盖率与密度、健康状态、海草族群密度与整个海洋生态现况;再着手种植海草、吸引海龟上岛生蛋,并与沙巴野生动物部门合作,培育野生动物监察员,提高海龟照顾品质与提升孵化率;同步复育珊瑚,提供海洋生物宜居栖息地。

这些都与蓝碳没有直接相关,因为我们相信保护自然资源,打造健康海洋的永续生态系,才是一切的源头。

最后,回到蓝碳。管见以为,在国际共通标准出炉以前,企业取得「蓝碳碳权」并不容易,顶多持续探索各种可能性。不过,以国家名义早日发展出相关方法学,肯定是好事一桩,或许可以携手私部门共同研究,及早设计系列标准与制度;未来甚至可以结合邻近国家,朝向区域性碳规范迈进,成就一个蓝海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