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气候变迁 粮食安全需要转念

蔡育岱  谭伟恩

相较于全球暖化,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是在2007年前后开始因为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一种关于粮食安全的主流论述是,伴随暖化而来的各种气候变迁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农业的产出能力和全球粮食供应稳定度,因而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为了因应此危机,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的供应并运用生物科技来强化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便成为国际社会目前盛行的粮食安全政策

然而,过度科技化工业化的农业实践恰好加速了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了国际社会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设法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努力,让气候变迁持续成为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一项主因。如此恶性循化现象可谓是十分讽刺。有鉴于此,深化粮食危机的认知与教育,同时构思确保粮食安全的新方法,求取农业活动环境保护间的平衡,应是此时此刻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和本月底即将在南排召开的第十七次全球气候变迁会议(COP17)应予着墨的重点。

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国家,农业便是该国发展成败之关键。倘若没有健全的国内政策与公平的国际制度,该国小型农业的经营者往往就会在所谓开放与自由的全球农业贸易体系下被逐渐边缘化,甚至被迫离开市场。此结果一旦成为常态,这些仰赖农业的国家就会丧失自我供应粮食的能力,同时越来倚赖粮食的进口。不难预见,这些国家最终就是国际粮价波动中的主要受害者,并且国内社会极容易出现普遍的贫穷问题

笔者认为,改善此问题的方法是尽快促成在WTO已延宕十年之久的农业贸易谈判顺利达成共识,把纯粹获利导向的农业实践修正为有利当地农业发展和友善环境的农牧方法。举例来说,与其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以抗衡思维栽种作物,不如设法改善土壤品质,在适当时间种植豆科植物,对恶化的土壤品质地进行修复。既有的科学研究已证实,单纯种植麦类型的经济作物会引起土壤品质的匮乏和现象,而一个简易的修复方法就是在适当时间栽种植豆科植物(也就是绿肥的概念),不但可以强化土壤水分含量无机氮含量,还可让休耕后的农作产量得到提升。

其次,气候变迁造成许多地区降雨规律的大幅变异,即使并非仰赖农业的国家也可能受到波及。因此,提升用水效率和强化储水能力,甚至设法建立跨国水资源合作与弹性分配机制相当有必要。国际社会与其每年在气候变迁会议上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争论相对不确定的碳排放问题,不如各国政府,甚至是非政府性质的国际环境组织,积极设法形成双边区域性的国际水资源治理机制。台湾本身就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因此除了积极洽签各种利于经济的自由贸易协定外,亦应明了与他国形成水资源合作的刻不容缓。

第三,从「节流」的角度来看,提升农作收成的效率与改善农作储存的条件也是因应气候变迁下粮食不安全的一项方法。事实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的估计,在北美地区每10万英亩的耕地就有平均约25%的农作物在收割过程中被遗留田地或是在运送过程中流失。此外,由于市场竞争的因素,许多可食用但卖相不佳的农作物可能被生产者刻意地遗留或弃置。这其实是相当浪费粮食的行为,那些所谓「次级」的农作如果经过适当的加工或处理,其实仍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气候变迁这项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环境议题已被谈论了数十年,既有问题依旧未被解决,新的问题却早已接踵而至。但28日要在南非展开的国际谈判却还在会议的官网上为自己的航空公司行销,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因应气候变迁看来不宜再期待传统方式与制式思维,让我们从转念粮食安全的重新开始吧。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