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中美阿拉斯加对谈后的局势和台湾的因应

工商社论

今年(2021年)三月下旬,美国国务卿林肯中国大陆对外事务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阿拉斯加的2+2会谈中剑拔弩张,互不相让。会场气氛可以用以下几个字形容:初试水温、互不示弱、出口内销(由会议的强硬姿态,扩大对国内宣导)、斗而不破。

中国大陆本想营造友善的气氛,做为中美两国策略对谈的基础。但会谈前,美国制裁数名涉及香港选举的香港及中共官员,又分别拜访了日本、韩国及印度官员,布局明显将矛头指向中国,并针对香港、西藏、新疆、台湾问题,做了激怒中国的发言。在避免失去里子又丢了面子的情况下,中方在会谈中采取高亢、激烈的发言。而美国国务卿也不轻易妥协,目的在于向全世界、美国人民宣示美国重返国际社会的企图心,并遏止中国进一步扩张的野心。不过,这是否代表拜登表面做足气势,向国人交心,或者真正地承袭川普抗中的意志,和中国展开后续对抗,仍需进一步观察。

在拜登官员强硬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一些隐忧:第一,拜登以内政、处理疫情为优先,针对外交投入的心力可能相对有限。第二,拜登以建制化、打群架、结合同盟策略为主,在合纵连横之间,中国比较有喘息空间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台湾。第三,拜登欲重建国际秩序,但在中国庞大市场的吸引下,如果美国未提出更多的「公共财」(如公开承诺、军事实力展现、经济利益交换等),其他国家能否同心站在同一阵线,值得疑虑。第四,拜登内阁中,有不少人是犹太人,在战略上防俄是否优于制中呢?也值得观察。

再进一步看,两强相争过程中,美国去中化,中国也在去美化。美国禁止将有美国智慧财产权、设备、技术知识(know-how)的东西输往中国。同样地,中国也积极与美国在中国厂商、台湾二线的半导体、IC设计厂商合作,并鼓励台湾企业赴中国投资,摆脱美国的影响。尤其是中国针对特斯拉汽车内的镜头,认为有收集资料之嫌,禁止官方、国营企业购买特斯拉的汽车,有教训美国厂商的味道。

此外,美国印太司令公开指出,未来五、六年,台海处于高度的危险中,令人心生警惕。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报导指出:台湾是地表最危险的地方。之前,为了因应台海的危机,新任陆委会主委邱太三认为,两岸应该创造「建设性的模糊」。

除了建设性的模糊之外,我们认为台湾应该原则坚定、手段灵活,就像新加坡、菲律宾处于两强之间仍灵活游走。大国旁边的小国以不得罪大国为主,并利用品牌、智慧财产权、国际认证、系统整合等差异化的优势来寻求经济的发展。例如:德国旁边的瑞士、荷兰,分别以钟表生技巧克力;以及花卉、金融、物流等行业来区隔德国的石化、汽车及工具机等,以维持竞争优势。尤其在台湾对中国有巨额贸易顺差、大幅出口的情况下,不能民粹地只说,我们依赖中国市场,中国也同样依赖我们的技术等等,需知中国是共产经济,可以不考虑成本效益提高台湾的进口关税,或改由其他国家进口,而台湾的市场经济很难要求厂商配合,做出重大的改变、牺牲。

同时,尽可能争取两岸交流的恢复,让中国有和平交流的希望和想像,否则在和平统一无望的前提下,中国可能启动对台湾的军事战略。尤其是五、六年后习近平的第四任连任在即,必须向其全国人民展示绩效指标(KPI),特别是在台湾问题的进展上。

至于可能制衡中国与美国,台湾如何与之建立连结?台湾和拜登的渊源不如川普,因此透过扩大投资美国、赠送酒精口罩防护衣及协助美国再工业化,创造就业机会,取得拜登及美国人民的信任,再由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迈向经济合作协议(ECA),最后再争取难度最高的双边贸易协定(BTA),「付出代价、先经后政、先务实再务虚、按部就班」等应是台美经济、政治合作的指导原则。

此外,在经济的接轨上,透过代工生产、海外布局、短链、在地深化等策略,台湾和美国在供应链上的合作已有相当根基。接下来,应是透过并购、合并、投资美国厂商,取得技术、人才交流、商业模式,寻求在AI、5G、物联网等崭新领域、生态系的建立,使台湾透过新技术、人才、商业模式的取得,才能保有对中国大陆、东协国家的技术领先与整体竞争优势。最后则是资本市场的接轨,如寻求台湾证交所和那斯达克市场的合作,甚至整合台湾新创前20大企业,成立台湾新创20的联合指数至美国挂牌,使美国资金可以来台投资,扩大台湾资本市场的纵深,并为股市注入活水。在台湾企业更容易自海外资本市场筹资时,产业的升级转型也就可以大步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