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北京整治阿里巴巴对台湾的可能影响

工商社论

中国大陆金融监管当局从11月至今,对阿里巴巴以及旗下的蚂蚁集团展开惊心动魄的整治行动,如今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相较于第一阶段采取全面清算式的整肃,12月26日的第二次约谈,监管当局在严厉的态度下给予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较为明确的「整改」方向,对于急遽扩张的蚂蚁集团,以及腾讯美团京东网路巨擘带来集体限缩的效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安定的潜在冲击也还有待观察,但是其可能产生副作用却对台湾有利。

北京当局打压阿里巴巴集团,从金融市场、行政指导到法令惩处,加上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动用所有打压的工具,手段与决心堪比政治整肃,付出代价也极为惨烈。阿里巴巴在纽约与香港上市,从11月初至上周末,公司市值已经跌掉2,700亿美元,股东损失相当于新台币7.7兆元的财富,而最新一波要求蚂蚁集团进行「整改」,回归支付本业,更造成腾讯、美团等龙头网路股价重挫,相关上市公司在短短两天内,就跌掉超过新台币6兆元的市值。

北京对阿里巴巴集团的整肃,始于蚂蚁集团股票上市前夕,在蚂蚁已经完成所有上市准备工作,即将敲钟挂牌前三天的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手,将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叫到北京进行了监管约谈,要求他们做出重大让步,彻底改变蚂蚁科技的营运模式

蚂蚁集团原本将要创下有史以来金额最高的上市纪录,香港有港币1兆3,000多亿元的认股资金,中国国内认购蚂蚁新股的股东人数高达515.5万人,天文数字的资金与认股投资人的财务规划,瞬间被政府官员突如其来的一场约谈摧毁,而蚂蚁的核心股东包括新加坡淡马锡、GIC、Warburg Pincus、卡莱尔国家主权基金世界级龙头基金,数以百亿美元的利益也突然蒸发,甚至面临原始投资出现重大亏损的危机。

约谈马云的同时,中国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手公布《网路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一份针对蚂蚁最核心、获利最丰厚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强力限缩,重点内容包括将蚂蚁小额信贷业务「监管银行化」、禁止跨省经营、大幅提高蚂蚁贷款资本比例不得低于30%(目前仅3%至5%)、限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或是客户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

不过,监管当局粗暴的手段却可能成功阻止了中国式的金融海啸。蚂蚁集团自阿里巴巴分拆出来才五年,发展「小额信贷」在上市前已经达到人民币2兆元,蚂蚁采用资产抵押证券(ABS)的模式,从银行取得资金,放贷给支付宝的客户,再将贷款打包出售回银行体系,早年花呗、借呗只靠不到人民币40亿元的资本额,放贷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的贷款,金融杠杆逼近100倍,上市前夕虽然略有扩充资本额,放贷倍数也还是高达60倍。

在人口高达14亿,且大多数都是中低收入户的中国,小额信贷是极为诱人金融业务,蚂蚁大约占现有小额信贷25%的市场,以极高金融杠杆的模式继续发展,非常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全国农民工都背负小额信贷,银行抱满来自网路信贷业者发行消费资产抵押贷款证券的泡沫,成为引爆中国式金融海啸的震央

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金融管理部门第二度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并要求其进行「重点业务领域整改」。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批评蚂蚁集团「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以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蚂蚁集团提出了五点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二是取得金融执照、三是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四是完善公司治理、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

最新的五大整改要求,对于蚂蚁集团原有股东当然是极大的伤害,原有将近5,000亿美元的企业估值恐怕将会腰斩,却也给予蚂蚁一条生路,得以在去杠杆、合法经营的前提下重新运行。

北京当局发动政治清算式的运动,固然违反金融市场与自由经济的基本运行原则,但是由于整治的目的,在避免阿里巴巴、腾讯、美团、京东等抢占传统金融业的业务,整治的结果会产生「金融去杠杆」的效用,预先化解了中国金融体系爆发消费性贷款泡沫的地雷,反而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而中国约制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无限制的扩张,对于台湾的电商产业更创造了稳定扩张的空间,结果也对台湾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