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谈大陆对台31项措施的因应之道─与其浇水降温 不如釜底抽薪

大陆国台办于今年2月28日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亦即媒体俗称的惠台31项措施)。此一措施将逐步给予台企、台胞和大陆企业同胞国民待遇,以积极吸引台湾人才资金,协助大陆产业的发展。

针对前述31项措施,政府也积极回应,但仍不脱以既有政策拼凑,片面、被动、答卷式地回应,不易逆转之此一趋势。例如政府声称台湾的租税负担率低,且营所税低于大陆,但殊不知大陆市场吸引力大,台商外商为开拓庞大市场,自然愿意承受其较高的税率。另有部会玉山计划、年轻学者养成计划来留才、揽才,虽有助于吸引若干国外学者,但专上教育的供过于求,挡不住教授、人才流失的事实

再者,政府亦提出的严守个资保护且不开放征信合作,以及辅导台商公司回台挂牌,却忽略了台湾股市动能渐失,逐渐被边缘化的事实。此外,禁止台商赴陆投资基础建设,并以营业秘密保护法来保护高科技营业秘密,却对大陆市场趋之若鹜,逐水草而居的科技厂商踩不了煞车

再进一步观察,此一惠台措施是大陆内部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战略之一,目的在虚台、对台统战。它只是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策略陆续出台,它的中长期的冲击不容小觑,背后原因在于:其一,台湾的环境除五缺外,劳资、环境与经济的对立,加上缺乏国际经济整合的加持,外人、内资投资少,导致产业大幅外移。加上低薪困境短期无解,人才会更进一步流失。其二,台湾科技业以代工模式为主,中下游缺乏创新,致高阶人才流失,加上市场不大,前景有限,因此,逐水草而居,人才、产业流失恐不易逆转。

其三,大陆股市本益比是台湾的五至十倍,鸿海FII前往大陆挂牌的效应不小。未来大型科技、服务业厂商前往大陆挂牌取得更多资金,壮大母公司的效应会更频繁出现。其四,台湾的教育、文创金融医疗,在政府视之为慈善、公益事业,缺乏产业化退场机制,或政府法规束缚下,产业活力尽失。在当前产业前景不明、薪水偏低的情况下,人才大量流失将可预期的。

有鉴于此,政府应主动、积极出击,由行政院出面统合,整合跨部会提出一个「台湾永续成长希望工程」的大战略,才足以扭转此一颓势。此一希望工程的主要内涵可以包括:

第一,国家经济重新定位,在大国旁边的小国,必须经由差异化、创新,来有效区隔,才能长治久安,例如荷兰之于德国,发展农业花卉、物流、金融、生物科技以区隔德国之强势汽车、石化、机械等产业。台湾也应借此透过品牌、行销、智慧财产权,安心安全等特色来区隔大陆,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政府的资源、人才也应有同等的配套措施

第二,产业的重新定位。在产业定位上,电脑、手机下滑之际,台湾必须有另一吸引人才、资金的支柱产业。过去生技业被寄予厚望,但资源集中于生物科技,只成就了资本市场及少数企业,并未成为气候。未来政府应将生技技术扩散至囊括医疗器材、农业生技、循环经济等领域之「生物经济」。如此,才能使电子资讯和生物经济成为台湾经济成长的双引擎产业,并留住产业、人才。

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的重心,但在转型上面临困境,政府应积极透过系统整合(SI)团队,整合跨领域、专业知识、AI人才,协助农业、石化、机械、纺织等产业科技转型。在服务业上,政府应订定各服务业主管部会产业化绩效指标(KPI),将10兆元台币之超额储蓄、20几兆的保险资金引导投入国际医疗、金融理财中心、都市更新、长期照护、个资开放商机等领域,为服务业注入崭新活力与资金,也间接为青年人创造高阶就业机会

第三,以「青世代希望工程」留住年轻人及解决世代对立。年轻人在低薪、高房价压力下,对未来失去憧憬,而一个让年轻人失去活力、梦想的社会,未来的前景可想而知。因此,政府应编列预算,并适度向民间募款,成立一个100亿元左右的基金,1/3用于孳息、循环使用,其余的经费,1/3用于整合各部会既有的措施,协助年轻人创业,媒合就业,以及在台湾客制化训练年轻人,结业后,跟着台湾企业的国际化,前往海外赴任,搭上台商国际化的列车。另1/3用于中低收入、中小企业(例如观光业)协助,营造一个民众可以发光发热的舞台。

第四,研拟股市的海外(如日本、新加坡及其他新南向国家等)双向挂牌可行性,使台湾企业得以在海外建立品牌形象,并多一个资金募集管道,降低出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