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项惠台措施 台商、陆企直球对决
▲北京台协荣誉会长、北京捷安特商贸公司董事长林清发。(图/林清发提供)
大陆出台31项惠台措施,台商、台胞在大陆比照「国民待遇」,台商、陆企直球对决下,一场史上最残酷的台商淘汰战开打在即。北京台协荣誉会长、北京捷安特商贸公司董事长林清发今接受《ETtoday》专访表示,比照「国民待遇」,意味着台商、陆企处在同一起跑点,面对大陆环保、新兴产业冲击,台商若不思反思之道,恐被「温水煮青蛙」。
林清发表示,过去大陆对台商是比照外资,且加码提供利多政策,一方面便于招揽台商投资,另方面则是增加在地就业机会;不过,随着大陆经济起飞,互联网、电商等新兴产业崛起,台商必须有转型升级的清楚意识。
如何解读31项惠台措施,尤其在台商投资方面,林清发认为,台商比照「国民待遇」虽说是让今后投资更加便利,尤其贷款、融资、参与项目招标时,不再有差别待遇,但台商、陆企直球对决的局面恐是无法避免,「有些台商似乎没有意识,这很危险」。
林清发坦言,今年初在昆山爆发的「限污令」,去年中共十九大,陆方已表明在环保政策上的坚定立场,一道「限污令」震撼两岸供应链,是对台商释出的最大警讯。
▲大陆出台31项惠台措施,台商、台胞在大陆比照「国民待遇」,台商、陆企直球对决下,一场史上最残酷的台商淘汰战即将开打。(图/中国台湾网)
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副院长李振广受访认为,大陆对台商比照「国民待遇」,与陆企直接竞争是免不了的,大陆也会积极辅导台商转型升级,持续照顾台商,但转型升级成功与否,还是得看台商自身的努力与决心。
李振广表示,31项惠台措施是大陆以「操之在我」方式,为台商、台胞创造机会,31项惠台措施是一个指导性政策,让地方政府按各自特色灵活发挥,像是一些补贴、优惠,主要是让台胞更快地适应、投入,却不代表有一定的保证。
一名在北京就学的陈姓台生受访坦言,在大陆求学的压力很大,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31项惠台措施让台生、陆生处在一个起跑点,而陆生在学习上的扎实,会是台生一开始得许多付出心力才能追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