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台商国际经营的新思维与战略

美中贸易战开打一年多以来,已严重影响全球的出口贸易与经济成长,厂商为减少冲击,纷纷以转单生产因应之外,因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以及美中角力涉及高科技产业竞争、国家安全等问题,跨国企业不得不思考转移生产基地调整其全球经营布局,以分散风险。如此趋势显然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世界工厂地位

中国台商对此变局的因应之道,根据非官方统计,美中贸易摩擦后,台商约有一成多不得不选择关厂,一成多将工厂外租给当地厂商,成为二房东;另有二成移转东协国家设厂,继续留在中国大陆进行转型升级技术升级及转内销)的则占四成多。至于回台投资的台商,大都是以扩增产能,调高台湾制造比重的企业为主,基本上是属于两头在外(接单及付款皆在中国境外)的企业,其海外资金可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移动。

为降低美中贸易战对台商的冲击,政府启动了多项因应策略,除了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全球多元布局等措施,经济部推出台商回台投资专案,协助优质台商回台投资。截至今年10月初已有146家厂商响应,总投资金额超过6000亿元,其中以电脑电子及光学业的生产线回台及转单效应最为明显。工研院并成立「台商回台投资创新研发平台」,协助回台业者生产智慧化与转型升级。经济部投资业务处及工业局也提供相关论坛平台,协助台商将生产基地移转至新南向国家。

早期前往中国大陆设厂的台商,大都是属于为降低成本筑巢而居的「防御型对外投资。企业拓展不进则退,不能跃升便会被后浪洪流淹没。初始台商大陆子公司通常只负责执行在台母公司交付的任务,有远见的经营者,必须随着时间致力深耕,逐步提升子公司的生产、研发与行销技术,扩大其功能与任务,才能强化核心竞争力,有效开拓中国内销市场,乃至建构子公司成为全球生产及研发中心放眼世界

在对中国大陆台商的长时间研究与调查里发现,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设厂九年后,其中有23.9%的子公司仍会停留在开始时的能力与任务阶段(纯粹任务执行者),30.4%可提升其核心能力(能力贡献者),15.2%可扩展其原先的任务(任务延伸者),而同时升级了能力和任务(全球创新者)的占30.4%。进一步分析这四类台商子公司的绩效,可见全球创新者的绩效表现最好,其次是任务延伸者及能力贡献者,纯粹任务执行者的绩效表现最差。就边际贡献而言,任务延伸者更优于能力贡献者。

台商全球化历程可划分成贸易、技术引进、对外投资、全球资源整合等四个阶段。在贸易阶段,台商只要按照「比较利益」原理,控制生产成本,即可生存获益。在技术引进阶段,台商必须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吸收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巩固在国际分工的地位。到了对外投资的阶段,台商必须拥有自身独特的能力,并且可将其独特能力移转到海外运用。第四个阶段,除了发挥自身的优势外,台商也要能利用别人的优势,整合全球资源,创造并分配价值

台商在这历程中,从贸易、技术引进到对外投资都进展相当顺畅,但是在「全球资源整合」阶段却屡屡遭遇重大瓶颈。换言之,台商虽然已拥有自身独特的能力,却还没有足够的建立整合全球资源以创造和分配价值的能力。这个瓶颈的关键就在于台商无法建构属于自己的全球性品牌,以及缺乏突破性创新能力,难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

因此,台商想要顺利迈进「全球资源整合」的全球化4.0阶段,势必要改变海外投资的全球布局思维,调整筑巢而居的被动式「防御型对外投资 」方式,取代以主动式的「扩张型对外投资」全球布局战略。例如,泰国台商应善用泰国政府目前正在推动「泰国4.0」、「东部经济走廊发展计划」等重大政策的机会,主动积极参与并链结台湾「5+2」产业创新计划的能量,进行智慧化转型,积极发展泰国智慧机械、生物科技绿能等新兴产业,并借此推升泰国成为创新与知识的数位中心。

如此,不仅可以扩大并深化台、泰双方业者的合作空间,更可以整合泰国的关键资源,借力使力,累积台商适地化国际化营运经验,登阶再进军周边新兴国家市场,提高台商国际化层次,强固台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

整合全球资源,赚取跨国管理财,是跨国企业最高的经营准则。台商在此美中贸易战困境中,应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培育子公司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创新者角色。同时经营者必须改变思维,采取主动式的「扩张型对外投资」布局战略,链结全球资源,跃提产业为有能力整合全球资源,有能力创造并分配价值的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