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大陆如何回应G7的「去风险化」经济战略

■G7希望透过「去风险化」

强化经济韧性

冯德莱恩3月的政策演说指出中共发展的战略,包括:一、中共将促使世界更依赖中国,但减少中国对世界的依赖;二、中共主导下的经济体制,将会基于国家安全而有更多经济控制,而较少自由市场和开放贸易;三、中共将系统性地改变既有国际秩序,并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基于上述认识,以及意识到中国大陆企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冯德莱恩认为:如何处理欧中关系,成为欧洲是否维持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关键。

虽然冯德莱恩认为中共施行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将造成自由市场的扭曲,但她也认为欧盟若要选择和中国大陆脱钩,不但不现实、也不符合其利益。因此,欧盟最好的策略,是和中国大陆在某些领域分离、但某些领域合作。这个强调安全、减少对单一国家供应链依赖的经济战略,不但成为欧洲独立自主外交路线的重要部分,也逐渐为西方国家引用,甚至成为今年5月七大工业国(G7)广岛峰会的共识。

事实上,G7在正式领袖峰会前的财长会议即已指出,为强化经济韧性和安全,G7将启动一个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的伙伴计划,以解决供应链高度集中化所存在的弱点。而这个被称为「供应链韧性和包容性强化」(RISE)的机制,主要透过对中低收入国家的财政支持、技术交流和加强伙伴关系,让这些国家取得工业原料,并在当地加工。换言之,就是让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在全球工业供应链关键过程中发挥更高的附加价值作用。中共认为G7的「去风险化」将掏空大陆产业。

过去30多年来,全球基于比较利益原则下进行国际分工,建构了一个众人熟悉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凭借着生产要素优势,大量吸纳外资,使其不但成为世界工厂,更成为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

虽然G7以较和缓的「去风险化」论述取代「脱钩」,且迄今所谓的「去风险化」机制尚不明确、也不具体,但中共认为,「去风险化」不但是更为精细的脱钩,其本质更是充满潜在敌意的「去中国化」。若G7彻底的推动「去风险化」,在「小院高墙」策略及避免经济胁迫原则下,未来不仅是中高阶、关键性产业,就连低附加价值的代工产业,都将撤离中国大陆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换言之,基于强化经济韧性(economic resilience)的「去风险化」,意味西方国家希望透过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建构更多元的制造基地;透过弱化中国大陆的世界工厂角色,降低其在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大陆推动进一步市场化

以降低「去风险化」冲击

也就是说,「去风险化」对中共来说,不啻掏空中国大陆产业。因此,为因应西方国家以去风险为名的产业脱钩,预料中共将强化以下策略:

一、扩大对外开放。中共一方面将扩大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的范围和试点,同时透过减少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增加鼓励外商投资项目等政策,释放对外商友好讯号;二、强化招商引资。基于稳链、补链、强链原则,中共将加大政策优惠,塑造中国大陆「门越开越大」氛围,展现更为积极的招商力度;三、整合更大市场。中共一方面将持续推动「扩内需」,另一方面借由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一带一路,以及与各国签订自贸协定(FTA),甚至申请加入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等区域经济整合,希望透过建构更大市场版图,增加对外商磁吸能量;四、成为消费强国。中共将透过消费力的进一步激发,促使中国大陆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消费国,借此掌握全球生产的话语权。

可以这么说,中共希望透过更进一步的市场化,以降低G7「去风险化」的冲击;其战略目的也如冯德莱恩的观察:让世界更依赖中国,但中国减少对世界依赖。可以观察:随着中共策略的调整,各国重要企业开始络绎不绝赴中国大陆考察、甚至投资。然而,在美中对抗难以逆转的前提下,企业的全球重新布局将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可以预期,全球产业链将不但将加速重组,且更加分散化、在地化。对有能力进行全球布局的跨国企业来说,虽将经历「再全球化」的阵痛,但将可能迎来新的契机。然而,对缺乏资源的中小企业来说,若其技术或产品非有不可替代性,所谓的平行供应链,则意味着更为严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