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拜登经济学中的再全球化想像
1月14日出刊的「日经亚洲周刊」(Nikkei Asia)在美国第46任总统上台之前,以「再全球化时代」(The Age of Re-Globalization)为主题,探讨一个权力、竞争和经济的纠缠(副标为It’s the Era of New Rising Power, New Competition--and Economies More Intertwined Than Ever),一方面迎接后川普时代的国际格局,一方面又对崛起中的中国所处崭新的地缘政治提供日本观点的深入分析。
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再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地缘政治与永续发展的框架,也制约了身处这个框架中世界各国的政策走向,间接对于企业抉择构成了难以忽略的边界条件。限制理论对当代的重要启发在于一个复杂的系统隐含着简单化的决策依据:在任何时间,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是由成千上万人和一系列设备所组成,但是只有非常少的变数或只有一个变数,被称为限制,这个限制会影响甚或阻碍此系统达到更高的目标。在AI从科技观点被喊得震天价响的当下,全球化可能和科技共伴所影响的后疫情全球政经会如何发展,从2021年起将迈向一个新里程碑。
再全球化,意味着负负得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被反了之后的全球,真的有那么乐观?数学里的负负得正并不是真相,更何况在社会科学里的负负更不会被还原为原来的全球化。疫情之后,大量流程转为线上串连,全球化也迎来新的科技架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向星巴克温情喊话,似乎项庄舞剑、指向拜登的全美国战略调整,但从Kurt Campbell与Laura Rosenberg这两位攸关印太战略的官员任命陆续出炉,拜登对中国战略的调整幅度隐约可见一二。
全面执政的民主党,纵然握有行政与立法两权,但对于快速崛起中的中国,能否回摆欧巴马年代的美中关系,不无疑义!世界经济论坛赶在美国新总统就职前一天(瑞士1月19日)公布的2021全球风险报告,疫情后的世界受到健康、工作与数位三大鸿沟的冲击,年轻人的未来机会所面对的风险加剧,引发世代对立的风险不能等闲视之!环境与科技风险正加大影响各国家与企业领导人在碎片化时代的决策,其中人性面对各类型利害关系人间协力的最大挑战。
环境与永续是当前在全球化中关键的风险持有人,在此甚至风险持有人的定义均须重新定位。好消息是新能源政策将摆脱川普对全球气候危机(甚或3月盖兹新书所论的气候灾难),重返国际气候公约固然是在全球化的关键一步,但国际组织的机构失灵(Institutional Failure)所衍生的交易成本上扬与效率下滑,不仅在学术上赢得两座诺贝尔经济奖,也是当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世界贸易组织的共同挑战。当然,在疫情蔓延并未完全止歇的202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秘书长在拜登主政后对疫情控制或台湾防疫的影响,正是台湾人民感受深刻的机构失灵。
美国中心主义似乎在拜登主政的未来四年,可能将淡化美国伟大的色彩;但双边主义取代多边主义,以降低国际组织失灵风险的走势可能延续。加上风起云涌的年轻人挫折与愤怒,与民粹主义的汇流,在今年下半年后梅克尔的德国与欧洲如何发展,值得密切关注!关税或其他非关税贸易障碍,极有可能在全球碎片化的市场中受到机构失灵的加码,因此市场也可能因而受冲击、导致失灵的窘境。因此,企业营运的因势利导必须结合碎片化的世界局势,以全球格局分四个面向进行部署:兼融环境的永续、克服社会的挑战、提升治理的效能与导入科技的创新,台湾企业将可在受惠疫情所触发的全面变革中,成为再全球化的赢家。
企业于再全球化时期,凭借着创新解决当前各类难解的挑战,带动经济发展与人才就业;台湾社会也应成为台湾企业再全球化的强大后盾。台湾人民受限独特的国际现势,国家定位一直是国际化最大的限制条件;认同的分析尺度,宜于再全球化的阶段不断与时俱进,让台湾在人才、资本与技术三方面最起码成为印太枢纽(更上一个层次可望成为世界枢纽),在拜登经济学与地缘政治框架中,都充满了想像与努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