馊油事件与食安问题的「本质」

蔡育岱 谭伟恩

馊油事件食安问题,但去年在欧洲的马肉混充牛肉风波也是食安问题吗?如果吃了某种食物但在医学角度上不会有健康方面的影响,可是消费者是「所食所欲」的食用了这样的食物,算不算是食安问题?换句话说,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是否等同于食品诈欺?

在目前沸沸扬的馊油事件之前,台湾还有塑化剂风暴。是不肖业者在原本合法添加物起云剂」中加入塑化剂;这起风波导致许多台湾的饮料业者和相关产业受创,经济损失并不亚于某些国家中恐怖份子人身炸弹攻击造成之损害。在一个经贸全球化普及的时代,食安问题经常是跨越国界的,破坏力度也不比军事攻击行动来得小,绝对是一个值得社会大众政府官员重视的议题

不过,食安问题与食品诈欺不是同一件事。诈欺是一种侵害财产法益犯罪,但不一定会对被害人的身体健康法益构成危害。此外,诈欺的形式或方法很多,其中不乏合法与非法性质交错的组合。例如:甲骗乙所卖的是拉拉山水蜜桃,乙信以为真,付了高价买下来,但事实上只是甲自家花果山栽种的水蜜桃。在这个例子中,一件食品诈欺(或是食物搀假行为)应该着重的是犯罪行为人有没有在结果上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进而使之消费了她/他如果知道实情即不会购买的食材或食物。至于食品本身有没有卫生安全上的问题,应该独立出来讨论。简言之,即便食品卫生安全与食品诈欺或搀假行为可能同时出现(传统刑事法学上这是一行为侵害数法益的想像竞合),但未必总是伴随而生,这点必须厘清

食品诈欺的防治是一种「真」与「假」的对抗,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真的苹果不会是假的苹果,两者间有一条壁野分明的界线。然而,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观之,苹果干也可以算是苹果,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与消费者食用的口感有别。然而,苹果干应该限于自然风干,还是可以人为处理?能不能在制程中使用增加风味物质?如果我们吃纯天然的苹果(或其它水果)时可能会加上一点果糖或是炼乳,那为什么苹果干在制作时不可以搀入提升口感的物质?类此总总的问题会让「吃」这件事变得极端复杂,也会让自然科学的真假二分法逻辑捉襟见肘,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律与政治)因此有必要参与其中。

网路插画家绘图嘲讽食安问题。(图/翻摄自人2XPepple2粉丝专页

但讽刺的是,一旦社会科学进入「食」的议题后,安全标准的决定就会出现技术政治(technopolitics)现象,而不会完全建立在科学判断之上。于是什么物质可以加;加多加少;零检出还是容许最小残留值等等,就是国际贸易谈判桌上或是国会殿堂里可以议价筹码。勿宁,关于食品诈欺这场「真」与「假」的战争,其实是一场关于「纯度多少的话语权之役」。任何含有加工程序的食品在没有出事以前,是宁静政治,消费大众不懂不知不关心,政府官员无心无暇无责任。可是等到丑闻爆发,宁静变成喧嚣之际,惊慌失措的消费者会将排山倒海的压力加诸于政府官员。为了对民众有交代,为了维系(或争取)政党执政的利益,食安问题的惯性结局就是,让纯度提高,标准变严,绝对式的打击食品诈欺,而完全不去认真思考黑心食品问题背后那个被极度扭曲的市场结构和早已被利益蒙蔽的人心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