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长成的诅咒:贸易扩散
蔡育岱 谭伟恩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公布本年度的人类发展报告:《南方的崛起:多元化世界中的人类进步》(以下简称《报告》)。内容中预测到2020年,巴西、中国、印度三个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产值(约占全球40%)将超过英、美、加、德、法、义六国之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强调,经济发展的本身并不等于人类发展的进步;相反地,教育、健康、工作技能的强化才是确保进步的基石。此外,报告也论及生态环境压力的调适与因应是能否保持人类发展的关键变数。尽管报告内容中免不了陈旧的制式与宣导性语言,但难能可贵地是指出当前许多国际制度已不能反映时代需求,尤其是透明度与可责性皆有所不足,公平性也明显欠缺。
「南方崛起」的标题多少是为了引人注目,观之整份报告的要旨,实为凸显南方国家对于全球贸易的供献(1980年到2010年,南方国家在商品贸易总量的份额攀升到47%),而非意指这些国家总体国力之崛起,更遑论赶上或超前北方国家。有趣地是,个中原因虽在报告中触及,但未明言,用语也倾向糢糊,颇有几分「不能说的秘密」之感。
当前全球贸易的本质基本上是两条路线,北北贸易加上南出资源北出技术。这两条路线背后反映地是北方国家在贸易中赚取较多的利润与享受贸易自由化的便利,但南方国家只获取相对较少的经济收入,同时在过程中要付出难以估量的环境代价。气候变迁、林地面积减少、空气与洁净水资源短缺,均严重冲击南方国家(与其人民),而难以回复的环境损害更是在这些国家祸延子孙。报告遂指出,国家需采取在低碳排、适应气候变迁,还有与人类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政策与体制结构的调整。
报告中另一主轴是「多元化」;指涉国际制度修正的迫切性,即不能再以北方国家的利益为目标,或是深受特定少数国家的权力影响。如果此目标可以随着巴西、中国、印度的经济起飞而渐渐落实,人类的进步才会永续。可惜这是不可能的梦想。诚如报告所言,全球贸易的比重已超过GDP的56%,至少15个发展中国家「分别」与超过100个以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毋宁,贸易自由化已成为根深蒂固的全球认知及不可逆转之实践。而扩散的贸易自由化(trade proliferation)对于人类或环境安全的冲击并不亚于核子武器的扩散(nuclear proliferation);相反地,可能引发更多的风险和国际冲突。
事实上,当代人类社会已很难跳脱经济优位论的思考。评量国家进步的判准绝多数是以经济为最主要的指标,而不是教育或是环境品质。上述UNDP的报告也不例外,所以巴西雨林面积的减少没有被强调,中国恶劣的环境品质没有被指出,而印度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也隐而未现。至于其它南方国家在全球贸易自由化下受到的剥削就更不用提了。然而,作为一个人类究竟该追求什么?人类福祉岂可简单地归结为生产总值或经济成长率的测量?地球日(22日)在即,我们是否该反省一下贸易扩散的问题?
人类多半是自我观念的俘虏,除非我们懂得反省并及时认识到地球生态受创的严重度,否则灾难性后果将不可免。其次,执政者应认知到人民的安全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经济或贸易仅是一种手段,而且并非唯一的方法。凯因斯(Keynes)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离不开三件事: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世人可曾想过何以经济效率置于首位?而所谓的效率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如果效率就是各凭本事拼出规模经济的结果论,那么社会公平就是奢求,从而个人自由只会是少数经济强者方能享有的战利品。穷人与弱者是没有选择权的,而这却是公平的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效率,凭什么谈公平?然而,如果我们追求的人类社会不该是这样的面貌,经济效率的定义就要重新与严谨界定,从而社会公平与个人自由才会体现出我们期待的图象。
贸易自由化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但任何自由不应该是无所限制的,更不该将其它法益,例如人民的健康、环境的永续等,拿来当成本。人类安全在经济成长之外,还需要其它的构成要素,环境安全便是其中一项必要条件。如果普遍国际多数的实践不改重经济轻环保的偏好,人类进步就绝无可能落实,失衡的南北国家互动只会衍生更多冲突,而非带来多元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