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的错误决策 台湾最大湿地竟成蚊子工业区

图、文/远见杂志提供

彰滨工业区全台最大的工业区,却也是闲置面积最多的工业区。其中的仑尾区从民国1979年核定至今,仍未有一家厂商进驻。但原本珍贵的湿地换成沙漠一片,和许多令人遗憾的记忆。

「每当我看到大自然的美景,拍下照片时,都会害怕,这,会不会就成了遗照?」立委张晓风曾如此感叹。

1979年就核定的彰滨工业区,当初承载着台湾经济起飞的梦想。然而,却也产生台湾历史上不少令人遗憾的生态遗照。

台湾两大河系浊水溪与大肚溪,分别从彰化县境的南北两界出海,形成台湾最大的海岸潮间湿地。

彰滨工业区位于北彰化海岸,原来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水鸟聚集、鱼、蟹、贝类单位面积生产量丰富。

不过,在决定划设为工业区后,这些自然的生态,就以抽砂海造陆工程取代。彰滨工业区的范围,北起伸港乡,南至鹿港镇,总开发范围为2587公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区。

然而,30几年过去了,这个当初人们引以为傲、最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地虽然填了,但厂商进驻情况却始终不理想

彰滨工业区分为鹿港、线西、仑尾三区,总面积分别为1150公顷、693公顷,及744公顷。

经济部工业局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中,彰滨工业区的「已公告」面积则为1342公顷,待租售面积为260公顷,闲置率为19%。 不过,玄机就出在「已公告」面积上面。

由于高达744公顷的仑尾区被列入「未开发」,所以并没有算在「已公告」面积之内,19%只是鹿港、线西两区的数字。

也就是说,实际上如果将仑尾区单独区分来看,连一家工厂都没有,闲置率可谓百分之百。

闲置率高只是还没开发? 目前为止,唯一打算在此开发的只有台电火力发电厂,然而,由于环评一直没通过,使得仑尾区一直呈现零厂商的荒凉景象,744公顷土地白白浪费

是否如外界质疑是全台「闲置率最高」的工业区?经济部工业局表示:「没有比较的资料,不方便说明。」

翻开经济部所制作的彰滨工业区介绍手册,印刷精美,其中如此介绍仑尾区:「仑尾区朝向『两岸合作发展基地』发展,拥有广大的腹地,透过新思惟与开创性的理念积极规划,包括成为国际基地、产品加工与加值、汽车材料与零组件、物流与转口贸易等,综合打造出多工产业园区。」

然而,实地走访仑尾区,现况却是风沙漫布、杂草丛生,车子还需费力地经过颠簸泥泞地。距离手册上的新思惟「两岸合作基地」,看来相差不只一哩路。

「进驻率和整体经济的脉动有关,我们在1980年代开发,正好很多厂商跑到大陆去,」面临大环境变化,彰滨工业区服务中心主任丘庆智表示些许无奈。

不过,他认为仑尾区并非「闲置」,只是「还没开发」,「我们是分区开发,现在还没轮到仑尾。就像一个孩子,生下来,要有头、有脸、会动、会叫,才能算是一个人吧!」 然而,未来开发进度为何?丘庆智只说:「一步一步来。还要看国家未来的计划。」

只重视经济的决策思惟,毁掉湿地生机 未来可以得到什么?还不确定。然而,却显少有人计算,在过去等待的30几年中,我们已经付出了多少代价?

根据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施习德的研究,彰滨工业区的范围内,原是台湾特有招潮蟹的栖地。自从1921年,日本人在彰化鹿港发现模式标本以后,至今仍然未在台湾以外的地区发现过牠的踪影。

中兴大学生命科学系主任林幸助,回想起20多年前,他曾和同学造访还未填地前的彰滨工业区:「上万只螃蟹就在眼前!那画面很震撼,到现在还忘不了。」

然而,随着工业区的开发,世界「仅此一处,别无分号」的珍贵栖地,因着彰滨工业区的开发就此毁坏。

而填海造陆,毁掉大片湿地,也连带影响许多渔民的生计。 20几年前,原本在彰滨工业区附近种蚵的洪清山说:「本来可以挡沙的自然沙洲没了,沙子就会开始乱窜,蚵仔都会受到影响,我本来捕鱼时避潮的高脚屋也都倒掉了。」

仑尾区的另一个怪象,是路边可见到处有沙丘矗立,宛若置身沙漠。 彰化县环保联盟副理事长蔡嘉阳,是英国排名前十大的德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鸟类生态学博士。对于鸟类栖地素有研究的他,指出沙漠化的根源,乃是不当工程造成的「突堤效应」。

湿地变沙漠 只能用来拍MV1996年,彰滨工业区原来预定于园区内兴建海洋公园,先兴筑了一座防波堤,依计划还应盖一道斜向堤防,以连接岸边围成一个三角形,再填砂造陆

然而,工程还没完成,工业局就因使用情况不理想,停止了这个计划。 已经围好的堤,没有再填砂,却影响了沙流和水流,让原本可让海水带走的沙裸露出来,形成沙漠化的怪现象

「已经有好几个摩托车广告在这边拍了!导演说,怎么那么好,台湾就有沙漠,都不用去国外取景了!」蔡嘉阳苦笑着说。

令人更惊讶的是,在工业区的一隅,竟看见了「赏鸟墙」的立牌告示。 原来,彰化海岸是台湾大杓鹬族群数量最多的地区,原是希望人们可以在此休闲游憩,立意颇佳。然而,沙漠化却使得风沙漫天,不但眼睛难以睁开,遑论赏鸟。原本悬挂在赏鸟墙上、和人身高度差不多的鸟类解说版,也都已经被沙淹没。

「以前在这里可以看见3000多只大杓鹬,现在,一只也没有了,」蔡嘉阳说。

工程单位以为划了一块做海洋公园预定地,留一块地给鸟,鸟就会留住。

但环境是一种连续变化、互相影响的事件,当工程让海流、飘沙起了变化,鸟生存的环境改变,牠们就会走了。特别花钱做赏鸟墙,鸟却走了,十分讽刺。

「填沙造陆,本来就是用人为的方式去改变天然,要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环评把关!」丘庆智说。 然而,今年1月,彰滨工业区却就工业区通常最为人诟病的废水问题,向环保署提出希望修改当初环评结论的申请。

原来,彰滨工业区设立之初的环评结论,规定废水超过1万9000吨时,就得使用扩散效果较好的潜式排放,降低污染

牺牲生态换经济,值得吗? 然而,经济部工业局今年1月向环保署提出「废水排放方式变更」环境影响差异分析,希望能够修改当初环评结论,让废水在4万8000吨以下时,仍能使用岸边排放。

换句话说,等于自动放松了污水排放的标准。 当初订好的标准,为何如今提出变更?工业局表示,因为工业区进驻的情况不如预期,导致抽砂造地时程延宕,仑尾东区尚未造地,而砂源之一的仑尾水道无法浚深,原本规划的潜式排放管无法完成。

农委会渔业署代表则提出国科会报告,明确指出彰滨工业区之河川、排水路中的铜、锌、铅的浓度已经相对高于邻近的云彰海岸,且蟹类重金属超标严重,仅有12%符合标准,虾、贝类也有铜超标的情况,不宜再加剧污染。

由此又看见另一个荒谬处:环评标准的目的,本在于设定环境污染的总量规范。

然而,却因为进驻率低,无法遵循本来的工程设计,就应放宽污水标准?

目前,此变更案仍在审议中。倘若通过变更,污水排放加剧,又是另外一项环境成本。

对于外界的诸种批评,丘庆智说,也不能否认彰滨工业区的许多正面贡献:「除了云林麦寮以外,很少看到像这样一大片都是工业区的!去年国庆烟火,这一区就挤进20万人了!这里原来都是潮间带而已耶,我们把它变成现在这样!」

一片孕育生机的湿地,换来了什么?彰滨的得与失,一把尺自在人的心里。

【抢救湿地!参与青少年环境志工行动请上: http://www.gvm.com.tw/event/2012thinktheearth】

►►►更多【远见杂志】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