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纷纷上马围海填海项目 应借鉴国外经验教训

专家认为应借鉴国外经验和教训统筹规范合理开发

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掀起了围海造陆热潮,各类项目纷纷上马,这引起了部分专家关注和对海洋环境的忧虑。他们呼吁,有关部门严格把关用海项目的申请和审批,科学、有序、合理地开发海洋。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曹大正说,在目前土地资源紧张、征地成本高的情况下,向海洋要地无疑是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我国围填海总面积增加了55%,从20平方公里快速增加到134平方公里,沿海各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均有围海填海的计划。围海造陆的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中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但同时,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赤潮发生频率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部分海湾围海造田淤积严重,危害到临近港口的正常运营。

天津农学院副院长邢克智说,大规模不合理的造陆,会对该地区的水动力生态产生巨大而恶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严重破坏近海生态。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多次出现大规模赤潮,不仅对近海生物链构成威胁,导致物种减少,而且给沿海的海水养殖业海洋渔业带来巨大危害。造陆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各种污染物增加,增大了赤潮的概率。围海还直接改变了鱼群栖息地的地形地貌,破坏了鱼类的洄游栖息地,如舟山群岛海域开发的普陀东港开发区工程钓浪围垦工程,北海的填海建港等,都是导致这些海域近年来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导致港口航道淤积。近海造陆使得海水潮差变小,潮汐冲刷能力降低,加快了港口的深水长航道淤积速度。如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广东汕头湾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纳潮量由1956年的2.96亿立方米锐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资修建外导流堤,但见效不大,万吨轮进出受航道水深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有关专家担心,随着渤海湾曹妃甸、天津港等地区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渤海湾潮流动力不断减弱会对天津港、黄骅港等港口产生不利影响。

三、不利于泄洪。围海造地使岸线缩短、湾体缩小,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响了洪水的下泻;围海同时又使部分天然泄洪出口受阻,使更多的地表水下渗到地下,造成局部地区的地下水位上升。近年来,广州、深圳等地不少楼房地基受地下水浸泡,地下室进水、楼房开裂,都与地下水位上升有关。

曹大正说,近几年来,从渤海湾到东南沿海,各省市围海、填海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其规模和速度在历史上都前所未有。这些项目多数是依法申请、审批,但申请海域使用论证材料多为局部评价,缺少区域宏观论证。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某围海、填海项目局部论证可行,相邻项目局部论证也可行,而实际上区域整体分析可能不可行。这种现象在一些跨省市、半封闭海湾的围海填海工程项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些海湾涉及周边省市的协调,目前建立区域性的宏观环境评价体系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