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国外围填海的经验教训

围填海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东部许多沿海地区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纷纷提出围填海造地计划。毋庸置疑,吸取其他国家围填海的教训,并借鉴国外在围填海方面采取的一些有益做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围填海工作。

一、国外围填海的概况

在提及围填海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低地国家”荷兰。荷兰从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填海,现在4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是从大海里夺取过来的。为了增加陆地,荷兰人建造堤坝,阻挡海水,并且利用风车产生的动力将低洼地带的水抽干,填海造田。举世闻名的围填海工程是在弗里斯兰省与北荷兰省之间建造一条长30公里的拦海大坝,将须德海通往北海海湾拦腰截断,使得海湾内海水不能再自由地流回海洋,从而让须德海变成了内陆湖。然后再在湖里引入淡水,使之逐渐变成现在的淡水湖---艾瑟尔湖。人们抽掉艾瑟尔湖的部分湖水,填入沙土,开垦出新的土地,建成农田、现代城镇与休闲度假区,使其成为荷兰最年轻的省份---弗莱福兰省。有人笑称,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

国土狭小、人口密集日本,是世界上围填海造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仅冈山县一地,在16世纪末就将儿岛湾填埋了90%,围垦出近百平方公里的良田二战结束后,日本大规模围填海情况愈演愈烈,新造陆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10个神户市区或20个香港岛东京湾填海项目、神户人工岛关西国际机场等都是世界知名的填海工程。借助于围填海造地,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形成了一条长达1000余公里的沿海工业地带。据有关专家估计,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沿海城市约有1/3的面积都是通过围填海获取的。

韩国山多地少,围填海的历史也较悠久。最早的围填海活动可以追溯到高丽时代高宗43年(1256年)。当时,为增加军粮供给,在黄海沿岸仁川附近的江华建设了4个堤坝围海造地。长期以来,韩国围填海造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经济腾飞,为解决工业用地不足的问题,政府牵头实施大规模围填海。韩国的围填海工程主要分布在黄海沿岸以及对马海峡沿岸。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围填海项目,新万金工程于1991年开工,已修筑33公里长的防波堤,围填了401平方公里海域

滨海小国或“袖珍”岛国,如新加坡摩纳哥、马尔代夫等,也都向海洋索地,依靠围填海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新加坡迄今已经围填海造地100 多平方公里,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机场之一---樟宜国际机场、工业区裕廊镇等都是填海而建的。摩纳哥夹在法国、意大利当中国土面积很小,从1981年开始在海湾填土造陆,建设丰特维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扩大国土12%。马尔代夫由1201个珊瑚岛组成,首都所在的马累岛仅1.8平方公里,居住4万人,拥挤不堪,只得向海洋进军,造陆0.56平方公里,将马累岛扩大了1/3。国际机场设在马累岛对面胡鲁勒岛,2800米长的跑道为填海延伸而成,可供波音大型喷气客机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