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罐車事件:從混裝食用油的食安風暴,延燒成國企與外資的商戰之亂
中国新闻媒体《新京报》在7月初的一篇独家调查报导,揭露中国油罐车运载化工液体之后,没有清洗就直接混装运送食用油,再次引爆中国社会的食安危机。报导发出后相关话题至今仍在持续发酵。 图/取自微博
中国油罐车事件:从混装食用油的食安风暴,延烧成国企与外资的商战之乱
「油罐车事件从混装问题,一路烧成外资与国企的商战?」中国新闻媒体《新京报》在7月初的一篇独家调查报导,揭露中国油罐车运载化工液体之后,没有清洗就直接混装运送食用油,再次引爆中国社会的食安危机。事件曝光后到现在已超过一个星期,尽管包括被点名的国企中储粮在内,许多生产方与监管部门纷纷出面自清,国务院也出手要彻底排查,但仍未消除民众对油品安全的担忧。到底这些可能被污染的油去了哪里?谁在用这些油?至今仍没有后续解答。
整起事件牵扯出了国企中储粮、以及外资龙头「金龙鱼」的角色。在报导之后,有中国媒体与网友利用网路APP「发货帮」追踪油罐车的踪迹、近而查到装载混用油的流向,循线找到了油品大厂金龙鱼,但却也因此怀疑:为什么《新京报》的调查报导遗漏了下游买家的关健事实?而就在7月10日,这个APP的货车轨迹查询功能突然无预警下架,更加启人疑窦。
报导发出后相关话题至今仍在持续发酵,有中国民众感慨现在中国媒体难得出现了良心的调查报导,但也有人质疑金龙鱼背后的外资集团,确实曾有赞助广告给《新京报》,这个「良心报导」是否暗藏打击国企的意图?一系列的论战,已经从油罐车混用的乱象,一路演变成中国国企 vs. 外企的粮油商战。
油罐车事件的爆发,始自中国媒体《新京报》7月2日的调查报导。这篇报导题名为〈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是记者从2024年5月开始的追踪调查,发现中国有部份的油罐车,运送完化工液体后又装载食用油,甚至在没有清洗油罐的情形下运送,导致这些食用油可能被化工液体污染,引发食安风暴。 图/取自微博
▌《新京报》调查的油罐车混用运输乱象
油罐车事件的爆发,始自中国媒体《新京报》7月2日的调查报导。这篇报导题名为〈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是记者从2024年5月开始的追踪调查,发现中国有部份的油罐车,运送完化工液体后又装载食用油,甚至在没有清洗油罐的情形下运送,导致这些食用油可能被化工液体污染,引发食安风暴。
基于卫生安全的品质考量,食用油运输理应「专车专用」,然而中国针对食用油运输并没有相关强制规定,只有《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中有「建议」应该使用专用车辆的作法,但对于混用运载的约束能力有限。
尽管不是所有油品和运输业者都是混用运载,但是《新京报》针对业内人士的调查,在节省运输成本(包括运载的趟数、司机人力、清洗油罐等费用)和省时间之下,此类混用、不清洗油罐的情形有逐渐成为常态的趋势。
报导公开之后,随即引发中国舆论的震惊与担忧,相关话题在报导后的一周以来仍不断发酵。倘若这些油品真的被化工液体污染、并且变成市面上销售的食用油,要是民众长期摄入,极有可能导致中毒、以及肾脏与肝脏的损害。
这些食安忧虑,也让许多中国民众想起了2008年震惊国际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仅如此,在《新京报》报导之后,也有其他中国媒体回溯发现,早在将近20年前——2005年就有中国媒体调查发现这种混用装载的交叉污染问题,但多年下来不仅没有全面改善,竟然还又变成业内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让中国舆论相当愤慨。
这些食安忧虑,也让许多中国民众想起了2008年震惊国际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仅如此,在《新京报》报导之后,也有其他中国媒体回溯发现,早在将近20年前——2005年就有中国媒体调查发现这种混用装载的交叉污染问题。 图/取自微博
▌油的来源与去向?牵扯国企「中储粮集团」、外资巨头「金龙鱼」
《新京报》记者的追查中,发现有油罐车从宁夏的宁东煤制油厂区出发,一路载油经过一千多公里进到河北省的秦皇岛市,之后并未清洗油罐、第二天又再转到了河北省三河市的汇福粮油集团生产厂区,装载大豆油。一样的情形,也发现还有油罐车从宁夏运送煤制油到河北,接着转入天津的中储粮集团厂区运载大豆油后离去。
敏感的是,报导中点名的厂区——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集团,分别是中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特别是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储粮集团,本身就是国家管控粮油储备与安全的中央企业,结果却被发现其油品也有混用运载的问题。
这些有污染风险的食用油,后来又去了哪里?微妙的是,《新京报》的主要内容在讨论混用的来龙去脉,但这些油品后来又跑去哪些下游厂商、做为何种用途,还没有进一步的讨论与调查。
然而报导中原本遮蔽的油罐车车号(原报导记为「冀E**65Z」、「冀E**76W」),后来也被中国的网友循线查出其中一辆是「冀E5476W」,在今年近半年以来,曾经出没于广东、武汉、陕西的食用油企业厂区,其中在陕西就包括中国知名的食用油品企业——「金龙鱼」工厂。
金龙鱼(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1980年代起家的知名厂商,其包装食用油商品在中国流通极广,在海外的超市也购买得到。尽管是中国经营许久的粮油霸主,但其背后的益海嘉里集团为新加坡投资、创始人也是马来西亚华裔的郭鹤年,为不折不扣的外资巨头。
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储粮集团,本身就是国家管控粮油储备与安全的中央企业,结果却被发现其油品也有混用运载的问题。图为中储粮集团的厂区,非本案涉及的厂区。 图/路透社
被中国的网友循线查出其中一辆是「冀E5476W」,在今年近半年以来,曾经出没于广东、武汉、陕西的食用油企业厂区,其中在陕西就包括中国知名的食用油品企业——「金龙鱼」工厂。 图/报系资料图库
被爆出油罐车曾经到过金龙鱼的工厂后,金龙鱼官方在7月9日对外回应:「集团内组织了全面自查,自查结果显示,集团各企业在散装食用油安全运输中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运输车辆都进行了严格的查验、检验手续」——换句话说,金龙鱼直接否认有任何安全问题。
然而金龙鱼官方的说法似乎未能取信大众,股价在7月10应声下跌,而且对于官方说的「全面自查」也感到困惑。针对那辆可疑的「冀E5476W」油罐车为何会进入金龙鱼厂区、有无安全问题,官方说法是「(进入武汉工厂)装运时为新车状态」,「(进入陕西工厂)进行了清罐、验罐,检验合格后方进行了油料装载」,但是否属实仍有待验证。倘若金龙鱼真的有混用装载、没有清洗油罐的情事,对于这家中国油品龙头之一的大厂而言,会是严重的打击、也再次冲击中国社会的食安问题。
被报导点名的国企——中储粮集团——于7月6日公开回应,「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并且「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但其结果也是表明:中储粮集团并没有任何问题:「产品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企业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同时宣告与承包的运书单位中止合作。但倘若真的履行监管责任,那么混用装载又是怎么发生的?让中国于论不满的是,做为国企龙头的中储粮,在这件事情上也没有细节说明、也没有针对报导的情事致歉,反而给人「甩锅给运输公司」的观感。
民营的汇福粮油集团也给出类似的回应,表示其产品没有问题,而公司并没有自主的油罐车,「都是客户派车来自提产品」,与汇福粮油集团无关。有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如此评论:
「今天,如果哪个油企敢站出来保证:『我们的油是专车运输。』哪个油企就能脱颖而出。 但是,谁站出来了? 没有!一家都没有。 说明什么呢?」
倘若金龙鱼真的有混用装载、没有清洗油罐的情事,对于这家中国油品龙头之一的大厂而言,会是严重的打击、也再次冲击中国社会的食安问题。图为金龙鱼的油品工厂,非本案的厂区。 图/路透社
▌中国国务院下令彻查,但又发生「货车轨迹无法查询」事件
面对事件延烧的舆论,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安办)在7月9日宣布,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来彻查相关问题,并且对外强调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包括《央视》在内的官媒也对此运输乱象极力批判,不过从生产者、运输业者、到销售厂商,究竟谁该负责、又如何改善,事件至今仍在等待官方的「彻查」。
微妙的是,就在国务院的出手后,先前中国媒体和网友用来追踪事件的油罐车轨迹的网路工具APP「发货帮」,却被发现在7月10日时忽然无法使用货车轨迹查询功能。
这个平台原先是提供货主和一般民众查寻追踪货车定位,而在这一次的油罐车事件中,有媒体和民众循此找到了涉案的车辆及其轨迹,进而又爆出更多家可能涉入的厂商。根据中国媒体《21世纪经济报导》的说法,7月10日起发货帮紧急下架了货车轨迹查询功能,但不清楚确切的理由,也暂时无法确定何时能恢复使用。
被发现功能下架之后,随即在微博上又引起一阵嘲讽:「热搜无法显示,轨迹无法查询,马照跑舞照跳啥也没发生过」、「这就叫欲盖弥彰」,官媒《环球时报》的前主编胡锡进也对此发言:
「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突然因『货车定位功能升级维护』遭平台下架,这个时间点来得太巧了,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公众质疑。如果平台发货帮就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暂停这项服务,老胡诚恳建议有关部门督促该平台加紧解决问题,重新开放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它的升级可以暂缓。」
图为金龙鱼的油品工厂,非本案的厂区。 图/路透社
▌谁是祸首?扑朔迷离的「第一责任人」与外资阴谋揣测
从《新京报》7月2日发出以来,至今已超过一个星期。如前文所述,期间被点名到的大厂、油品生产方和运输业者,纷纷跳出来自清没有问题。到底谁该负责?按照《新京报》揭露的事件来看,生产方、运输业者、销售方到监管部门,在整个混用装载事件上都有相关责任,正当中国网友在纠结买方卖方到运输与监管怎么负责、谁要负责的问题时,有中国媒体发表评论〈生产方和监管方回应,销售方跑哪儿了?〉,指出第一责任人是销售,「这批有问题的油被消费者买走以后,第一责任人是销售者,可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
这篇文章在7月11日开始在微博上话题发酵,许多中国网友的解读认为,是导向原本《新京报》没有继续明说的外资大厂金龙鱼,也就是「买走有问题的油、又销售给消费者」的第一责任者。不过也有网友评论:
「媒体学法律、用法条是件好事,但油罐车混装这事现在连运输环节的问题和责任都没搞清楚,就去说销售者的首问责任。 确实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延伸的论战是国企与外企的阴谋论。这些讨论中,有些说法怀疑《新京报》是冲着国企中储粮集团而来,相当于打击国企并且给外资开路,却没想到整件事情牵扯出金龙鱼。中储粮集团和金龙鱼确实在市场上有竞争关系,也有人怀疑金龙鱼即是《新京报》金主(益海嘉里集团有赞助过《新京报》的广告,但无法以此证实双方的资金关系细节),因此报导才没有继续往后追出金龙鱼。
这也形成了中国舆论的微妙现象:有些人感慨、赞赏难得的调查记者与揭弊报导,能揭露涉及国企的问题,这是现在舆论极度高压管控下的珍贵案例。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怀疑《新京报》居心叵测,是「给国内外媒体提供炮弹」打击国家,且偏偏报导中漏掉了谁买油、油的去向等关键事实,令人怀疑。有中国网友在微博上如此注解:
「油罐车这个事件从一开始的食用油混装,到了国企与外资的商战,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的核心是能吃上放心的好油!你觉得呢」图为金龙鱼的油品工厂,非本案的厂区。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