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油罐車混油風暴 延燒成商戰之亂

武汉临空港大道旁的益海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日前厂房外停着一辆油罐车,车身标注「介质食用油」。(取材自第一财经)

中国近来面临的内忧外患,情势愈见艰难,对外有欧美等国家夹击,内部则是扶不起的经济。如今,食用油混装事件在官方定调该一片详和的三中全会前夕爆发,若欲盖弥彰、不知所云,势必再次重创民众信心。

中国媒体「新京报」7月初揭露油罐车混装煤油、食用油事件,引爆中国社会的食安危机。尽管多家油品公司纷纷出面自清,国务院也称要出手彻底排查,但迄今不见具体进展,甚至还疑点重重,不仅能追踪货车轨迹的App无预警停用,新京报撰稿记者的微博也突被关闭,传出他已经失联。舆论持续发酵引发阴谋论的揣测,一场食安风暴似延烧成国企与外资的商战之乱。

新京报记者 追出乱象

据联合新闻网「转角24小时」报导,此次油罐车事件的爆发,始自新京报7月2日题为「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是记者韩福涛从2024年5月开始的追踪调查,发现中国有部分的油罐车,运送完化工液体后又装载食用油,甚至在没有清洗油罐的情形下运送,导致这些食用油可能被化工液体污染,引发食安问题。

基于卫生安全的品质考量,食用油运输理应「专车专用」,然而中国针对食用油运输并没有相关强制规定,只有「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中有「建议」应该使用专用车辆的作法,但对于混用运载的约束能力有限。

新京报针对业内人士的调查指出,在节省运输成本(包括运载的趟数、司机人力、清洗油罐等费用)和省时间之下,此类混用、不清洗油罐的情形有逐渐成为常态的趋势。报导并未提及是否所有油品和运输业者都可能涉及混用运载的观点及调查内容,但公开之后,随即引发中国舆论的震惊与担忧,相关话题在报导后的一周以来仍不断发酵。

民众担心,倘若这些油品真的被化工液体污染、并且变成市面上销售的食用油,要是民众长期摄入,极有可能导致中毒、以及肾脏与肝脏的损害。

超市里购买自营品牌食用油的民众挤得水泄不通。(取材自微博)

这些食安忧虑,也让许多中国民众想起了2008年震惊国际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仅如此,在新京报报导之后,也有其他中国媒体回溯发现,早在将近20年前,亦即2005年就有中国媒体调查发现这种混用装载的交叉污染问题,但多年下来不仅没有全面改善,竟然还又变成业内习以为常的潜规则,让中国舆论相当愤慨。

新京报记者的追查中,发现有油罐车从宁夏的宁东煤制油厂区出发,一路载油经过1000多公里进到河北省的秦皇岛市,之后并未清洗油罐、第二天又再转到了河北省三河市的汇福粮油集团生产厂区,装载大豆油。一样的情形,也发现还有油罐车从宁夏运送煤制油到河北,接着转入天津的中储粮集团厂区运载大豆油后离去。

国企被点名 网当柯南

敏感的是,报导中点名的厂区——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集团,分别是中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特别是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储粮集团,本身就是国家管控粮油储备与安全的中央企业,结果却被发现其油品也有混用运载的问题。微妙的是,新京报的主要内容在讨论混用的来龙去脉,但这些油品跑去哪些下游厂商、做为何种用途,都还没有进一步的讨论与调查。

新京报报导中原本遮蔽的油罐车车号「冀E**65Z」、「冀E**76W」,后来被中国网民在货车追踪App上,循线查出其中一辆是「冀E5476W」,在今年近半年以来,这辆车曾经出没于广东、武汉、陕西的食用油企业厂区,其中在陕西就包括中国知名的食用油品企业——「金龙鱼」工厂。

金龙鱼(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1980年代起家的知名厂商,其包装食用油商品在中国流通极广,在海外的超市也购买得到。金龙鱼是中国经营许久的粮油霸主,但其背后的益海嘉里集团为新加坡投资、创始人也是马来西亚华裔的郭鹤年,也就是,金龙鱼为不折不扣的外资巨头。

被爆出油罐车曾经到过金龙鱼的工厂后,金龙鱼官方在7月9日对外回应:「集团内组织了全面自查,自查结果显示,集团各企业在散装食用油安全运输中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运输车辆都进行了严格的查验、检验手续」。换句话说,金龙鱼直接否认有任何安全问题。

金龙鱼官方的说法似乎未能取信大众,其股价在7月10日应声下跌,而且对于官方说的「全面自查」,网民也感到困惑。针对那辆可疑的「冀E5476W」油罐车为何会进入金龙鱼厂区、有无安全问题,官方说法是「(进入武汉工厂)装运时为新车状态」,「(进入陕西工厂)进行了清罐、验罐,检验合格后方进行了油料装载」,但是否属实仍有待验证。

中储粮回应 甩锅下游

报导指出,倘若金龙鱼真的有混用装载、没有清洗油罐的情事,对于这家中国油品龙头之一的大厂而言,会是严重的打击、也再次冲击中国社会的食安问题。

中储粮集团是国家管控粮油储备与安全的中央企业,却被发现其油品涉混用运载。图为中储粮集团的粮仓,非本案涉及的厂区。(新华社)

被新京报点名的国企中储粮集团于7月6日公开回应称,「公司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并且「从7月5日开始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专项大排查」,但其结果也是表明:中储粮集团并没有任何问题,「产品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企业充分履行了监管责任」,同时宣告与承包的运输单位中止合作。

但倘若真的履行监管责任,那么混用装载又是怎么发生的?让中国舆论不满的是,做为国企龙头的中储粮,在这件事情上也没有细节说明、也没有针对报导的情事致歉,反而给人「甩锅给运输公司」的观感。

民营的汇福粮油集团也给出类似的回应,表示其产品没有问题,而公司并没有自主的油罐车,「都是客户派车来自提产品」,与汇福粮油集团无关。

有中国网民在微博上如此评论:「自己查自己,完全没有说服力,有谁会主动承认问题?」「今天,如果哪个油企敢站出来保证:『我们的油是专车运输。』哪个油企就能脱颖而出。 但是,谁站出来了?没有!一家都没有。说明什么呢?」

国务院下令查 网讽:马照跑舞照跳啥都没

面对事件延烧的舆论,中国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安办)在7月9日宣布,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来彻查相关问题,并且对外强调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国官媒也对此运输乱象极力批判,不过从生产者、运输业者、到销售厂商,究竟谁该负责、又如何改善,事件至今仍在等待官方的「彻查」。

微妙的是,就在国务院出手后,先前中国媒体和网民用来追踪事件油罐车轨迹的网路工具App「发货帮」,却被发现在7月10日时忽然无法使用货车轨迹查询功能。这个平台原先是提供货主和一般民众查寻追踪货车定位,而在这一次的油罐车事件中,有媒体和民众循此找到了涉案的车辆及其轨迹,进而又爆出更多家可能涉入的厂商。

货车定位功能 突被下架

据「21世纪经济报导」的说法,7月10日起发货帮紧急下架了货车轨迹查询功能,但不清楚确切的理由,也暂时无法确定何时能恢复使用。

中国油罐车运载化工液体后未清洗就直接混装运送食用油,是否为全国性的问题,至今仍是谜。(取材自微博)

被发现功能下架之后,随即在微博上又引起一阵嘲讽:「热搜无法显示,轨迹无法查询,马照跑舞照跳啥也没发生过」、「这就叫欲盖弥彰」。

官媒「环球时报」的前主编胡锡进也对此发言:「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突然因『货车定位功能升级维护』遭平台下架,这个时间点来得太巧了,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公众质疑。如果平台发货帮就是因为技术原因而暂停这项服务,老胡诚恳建议有关部门督促该平台加紧解决问题,重新开放油罐车轨迹查询功能,它的升级可以暂缓。」

从「新京报」7月2日发出报导以来已将近半个月。期间,被点名到的大厂、油品生产方和运输业者,纷纷跳出来自清没有问题。那到底谁该负责?

按照新京报揭露的事件来看,生产方、运输业者、销售方到监管部门,在整个混用装载事件上都有相关责任,正当中国网民在纠结买方卖方到运输与监管怎么负责、谁要负责的问题时,有中国媒体发表评论,指出第一责任人是销售,「这批有问题的油被消费者买走以后,第一责任人是销售者,可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

这篇文章在7月11日开始在微博上话题发酵,许多中国网民的解读认为,是导向原本新京报没有继续明说的外资大厂金龙鱼,也就是「买走有问题的油、又销售给消费者」的第一责任者。不过也有网民评论:「媒体学法律、用法条是件好事,但油罐车混装这事现在连运输环节的问题和责任都没搞清楚,就去说销售者的首问责任,确实有些牛头不对马嘴。」

媒体揭弊报导 疑云密布

延伸的论战是国企与外企的阴谋论。这些讨论中,有些说法怀疑新京报是冲着国企中储粮集团而来,相当于打击国企并且给外资开路,却没想到整件事情牵扯出金龙鱼。

中储粮集团和金龙鱼确实在市场上有竞争关系。也有人怀疑金龙鱼即是新京报金主(益海嘉里集团有赞助过「新京报」的广告,但无法以此证实双方的资金关系细节),因此报导才没有继续往后追出金龙鱼。

这也形成了中国舆论的微妙现象:有些人感慨、赞赏难得的调查记者与揭弊报导,能揭露涉及国企的问题,这堪称是现在舆论极度高压管控下的珍贵案例。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怀疑新京报的报导居心叵测,疑似是「给国内外媒体提供炮弹」打击国家,且偏偏报导中漏掉了谁买油、油的去向等关键事实,令人怀疑。

有中国网民在微博上如此注解:「油罐车这个事件从一开始的食用油混装,到了国企与外资的商战,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的核心是能吃上放心的好油!你觉得呢?」

不过从媒体最新披露,不仅是公路货运,食用油经水路运输也存在混运现象,且假的洗舱证明容易取得,因此即使已实施专货专运政策,仍有船长表示,只要愿意「出双倍运费」,就有办法搞定检查。若此为真,除了疑云密布的商战猜测外,问题可能真的要大条了。

图为金龙鱼的油品工厂,非本案的厂区。(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