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从地缘关系的思维厘清两岸ECFA

由于许多民众不太清楚已尘封九年的ECFA与货贸、服贸的关系,更遑论ECFA与台湾经济、产业之连结,使得国内社会在闻悉ECFA将会让台湾经济及产业的未来锁进「一中」,以及让台湾白领或蓝领的就业机会遭到陆人抢走下陷入恐慌。然而,真正状况是否如此?我们平心静气将民众担忧的两个顾虑加以解读,理应可以厘清其真相。

先从担忧锁进「一中」来说,台湾除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能耐之外,则是必须积极洽签双边贸易协议及争取加入多边区域经济组织,增强出口连结与竞争韧性,借此减少对大陆市场依赖之困境。至于担忧开放大陆劳工抢夺就业机会而言,其实服贸协议并非开放大陆劳工,而是开放来台投资陆企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条件与数量上从严管理,根本不致衍生问题。

在此同时,回顾世界贸易组织(WTO)杜哈回合(Doha Development Round)多边谈判于2008年7月29日破局后,全球各国掀起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议(FTA)热潮,甚至更进一步延伸形塑多边区域经济整合,在相互实施货品关税免除或减让的同时,彼此开放颇高度管制的服务市场和投资领域。目前亚太地区在贸易拓展上,除了台湾、北韩、蒙古等极为少数国家之外,都有相互签署FTA,或是参与区域经济组织。

无庸置疑,长期以来台湾因「一中」政治纠葛之下而难以洽签双边FTA,更别奢望参与多边区域经济整合,在无形中让台湾20余年来的出口成长动能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此,2010年6月两岸在遵循WTO规范、排除「一中」政治限制下完成签署ECFA,若其后续相关协议谈判顺利,无疑将提供台湾洽签FTA的蓝本,甚至是作为申请加入区域经济组织的最佳说帖。

由于两岸ECFA在型态上,属于「架构协议」,并非遵循FTA模式,将货贸、服贸整合为一体谈判、一次完成签署,虽附带先行实施「早收清单」,但其仅有涵盖台湾5%的出口项目和极少的服务行业。亦即两岸ECFA后续最重要内涵的货贸和服贸协议,如果在短期内无法完成谈判、签署协议,不但会让台湾拓展大陆市场的竞争有所不利,且恐让台湾延伸国际经济舞台之参与受到波及。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面对大陆锁国封境管制之下,台湾因为出口至其他地区仍持续畅旺,而使得其经济表现颇为亮丽,让部分主观的学者专家认为,借此可以摆脱对大陆市场之依赖,却又忽略所存在的背后隐忧。诚如《经济学人》曾经在专栏中指出,台湾经济表现亮丽究竟是新的开端,抑或是持续衰退之中短暂偏离轨道,其寓意颇为深远。

此意味着,《经济学人》认为,让台湾经济于新冠疫情期间中呈现亮丽表现原因的前者,将会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受到控制而逐渐迟缓;至于后者,则是受到台湾市场狭小限制而不太可能无限加码。尤其台湾经济规模不足,根本难以创新经济增长模式,更加甭提摆脱大陆经济磁吸循环,甚至妄想再造台湾经济高峰境界。

尽管疫后中国大陆经济复苏略显迟缓,然而面对其产业借此加速转型,加上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市场之下,令各国难以忽略其后续效应。这些现象,从今年七大工业国(G7)声明至甫结束的欧盟峰会共识,西方大国在对中经济战略上似乎开始有所调整,由过去主张的「围堵」、「对抗」,转换为未来强调的「去风险」、「不脱钩」思维,可以发现其端倪。

很显然地,面对中国经济体崛起,以及与美国经济体的规模分庭抗礼之下,其未来发展,除了对全球经济板块的排列与产业供应之重组造成深远的影响之外,此对地处亚太区域的台湾经济或产业所带来的冲击,更是不容小觑。因此,朝野政党与其以狭隘的民粹意识型态,将两岸ECFA操作为选举工具,不如从「地缘关系」的思维,借力使力让其转型为生存机会,进而从中创造双赢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