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想做一流的市场 请前进中国大陆

德国总理萧兹最近访问中国大陆,首站即造访德国博世集团与中国大陆的合资公司。图/中新社

德国总理萧兹最近访问中国大陆,率三名部长和众多企业家展开访中行程,首站即造访德国博世集团与中国大陆的合资公司。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萧兹访陆说明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在此之前,美国财政部长叶伦访问中国,提到中国产能过剩等问题,美国前总统川普也放话未来会对中国电动车课加100%关税。但萧兹访陆前夕,德国汽车工会表示反对欧盟对中国大陆电动车加增关税,称此举将造成贸易战风险,并威胁德国就业。宾士集团董事长表示「保护主义」是一种价值毁灭行为,福斯集团执行长也提出相同观点,这都说明企业家远比政客要更理性。

萧兹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但必须确保公平竞争,不存在倾销、产能过剩等问题。德国很清楚问题不在中国,而是自己产品不如中国厂牌;美国福特执行长甚至公开赞扬比亚迪,表示任何他国业者在短期内都无法与中国厂牌电动车竞争。大陆已成全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陆车今年可能占领欧洲电动车市场25%。

全世界电动车市场正在洗牌。以中国为例,几年前业者高达数百家,现在还有数十家,竞争的何止全球市场?大陆国内市场更竞争,有一些小品牌受不了「内卷」,已被淘汰出局。中国企业分散风险走向国际,是很正常的事情;任何企业都要有全球布局,台积电也是积极走向世界,何错之有?

■美国制裁中国,反促使大陆企业自立自强

美国对中国制裁,最大效果是迫使大陆企业自立自强,加速发展核心技术,华为是最好例子。华为不仅积极发展不依赖外国晶片的智慧型手机、电动车,更在笔电(NB)市场攻城掠地,去年跃居中国第三大PC品牌。最近华为发表新版AI NB,强调是超轻的AI PC;同时打造「鸿蒙生态系」,规划万物互联,包括电动车,这是连苹果也无法做到的。

华为已成为中国大陆电动车产业最积极的参与者,共有三种与车企合作的模式。第一是标准化零部件模式,华为只提供软硬件,不提供解决方案;第二是「Huawei Inside」,即华为提供一站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产品体验设计及产品定义仍由车企完成;第三是智选模式,华为不仅提供技术方案,还深入参与到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过程中。

■华为、小米突围,电动车领域发光发热

华为更成立产业控股公司,积极邀请其他车企加入做为策略投资者,现在已有四家加入,广泛和业界联盟,几乎只手撑起中国大陆电动车产业的「智能化」。这对于台湾鸿海集团当然会有压力,鸿海前两年推出的电动车产业大联盟MIH,基本就是华为目前在做的事情,只是华为做得更快、更全面,但仅限中国汽车产业。

除了华为,中国大陆近期另一个奇迹就是小米,在短短三年内开发出电动车产品,第一天订购数量即近九万辆,带动中国电动车行业新一波内卷与洗牌。小米的成功,基本上是靠大陆完整的电动车产业生态系统在背后支撑,这是台湾所没有的优势。苹果智慧手机主要成功关键在于台系供应链,苹果退出电动车市场,反映出这个产业对台湾企业的挑战。

■大陆是最大的高端市场,欧美企业难放弃

简单的说,全世界企业包括德国汽车和美国晶片产业,都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的主因在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高端市场,技术不断革新换代,消费者迅速拥抱新趋势。欧美一流企业如宾士和辉达,做的都是高端产品,唯有中国才有这样的市场环境,既大且先进。相较之下,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内市场和其他亚洲市场,只能算中端,印度更属于低端,虽然成长快速。

中国大陆不仅能做高端产品,在中低价产品更具竞争力,包括拚多多子公司低价电商平台TEMU和快时尚龙头SHEIN(希音),皆飞速成长,袭卷美国市场。欧美厂商传统经营思维是做金字塔顶端市场生意,强调高价值,但中国大陆企业专注「性价比」,靠的是供应链优势及速度。在全球通膨高涨的当下,中国产品和电商平台成为消费者最好的选择。

台湾应该效法德国,不要学习美国,被意识形态和民粹所蒙蔽。想要成为一流的公司,必须以一流的科技,做出一流的产品,前进一流的市场,争取一流的客户。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有竞争,企业不要幻想贸易保护,应力争上游,否则未来只会沦为「三流」甚至「不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