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出口市场难以腾笼换鸟脱钩大陆
台湾对陆、港市场出口持续衰退的真相,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解读,始能发现其端倪。图/本报资料照片
新政府财经团队即将上任,最近国内一家媒体在「社论」中表示,在美中经济激烈竞争,加上逆全球化格局逐渐形成下,两岸经济面对前所未有挑战;尤其过去多年以来,中国大陆是台湾对外投资、生产、出口的集中地区,进而衍生贸易顺差最重要的来源,未来对陆贸易是否能够持续竞争优势,将会是台湾经济荣枯的关键因素。亦即希望新政府财经团队无法忽略,若两岸关系不好,则台湾经济可能不会太好。
不过,国内一位媒体负责人马上提出质疑,同时透过「脸书」以台湾出口市场正在「腾笼换鸟」为议题撰文认为:依据政府所公布的出口资料统计显示,两岸贸易占比变化从2020年台湾出口中国大陆与香港(简称陆、港)市场的43.9%,创下新高之后,其后逐年下降为2021年42.3%、2022年38.8%、2023年35.2%,到今年首季更已下降至30.8%,甚至2月还跌破30%,仅29.2%,创下过去20余年以来最低数据。换句话说,过去两年以来台湾出口表现不佳,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对陆、港市场的出口大幅衰退。
■对美国、东协出口占比上升, 真能补足陆港出口下降缺口?
该脸书又指出,相对此一期间,台湾出口美国市场则是持续成长,其占比变化从2017年的11.7%,持续上升至2023年的17.6%;今年首季更是已上升到22.3%,如果加上首季出口东协市场占比20.2%,两者共计42.5%,与2021年台湾出口陆、港市场之占比42.3%相当。亦即今年首季台湾出口陆、港市场所减少的占比,正由美国及东协市场的占比填补,说明台湾出口市场腾笼换鸟策略开始奏效。
此意味着,近年以来政府避免出口过度依赖陆、港单一市场,积极推动包括新南向、新东向在内多元市场布局策略,已逐渐呈现初步之成果。然而,在此同时观察上述媒体负责人论述可以发现,在其分析台湾出口市场结构变化上,并非从背后涉及的产业转型、市场需求、价格竞争、地缘政治等颇为复杂因素加以探索,而是以表面呈现之贸易份额或市场占比等较为单纯数据迳自判断,其结果势必难以反映事实。
也就是说,从2021年起台湾对陆、港市场出口持续衰退的真相,必须从多元的角度进行解读,始能发现其端倪。首先,2018年美中两国爆发贸易争端之后,美国将中国大陆评估为威胁对手,从贸易延伸至科技对陆进行全面抑制、围堵,让过去建立的「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美国」模式,受到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再者,新冠疫后中国大陆景气复苏疲弱,造成进口成长迟缓,台湾部分产业例如化学、橡胶塑胶、机械、金属制品等对陆、港市场出口的衰退幅度,皆超20%。
■大陆产业结构调整恐冲击台厂优势
此外,无法忽略的是,面对美国采取全面抑制、围堵之下,中国大陆不愿更不希望沦为过去以来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利用美中贸易战延烧,配合全球许多重要产业供应链重组机会,加速推动既有传统劳力密集产业升级转型,同时将核心逐渐聚焦于「高精」尖端产业技术研发,借此降低其部分中间财或关键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此一前所未有结构调整,不但对全球产业发展布局造成新变化,而且对台湾产业优势地位带来新冲击。
这些现象从2018年美中爆发贸易争端前后五年的变化观察可以发现,前五年台湾对陆、港市场之出口表现,皆优于整体出口,相对后五年台湾对陆、港市场之出口挹注整体出口效应,则不如往昔。若以成长增幅数据进行佐证,最近五年台湾对陆、港市场之出口增幅10.4%,不如整体出口增幅29.5%。至于贸易顺差方面,虽目前台湾对陆仍享受着红利,但此一期间台湾对陆、港市场之出口表现不如往昔,直接稀释贸易顺差。
由于台湾是属于外贸导向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系,在地理位置接邻关系下,两岸产业历经40余年往来,已发展颇为紧密难以脱钩的合作型态,长期以来陆、港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占出口的3成以上。此一事实,与其说台湾出口市场腾笼换鸟策略开始奏效,不如说两岸产业在国际经济情势剧变冲击下,正在寻找创新未来双方互动交流模式。
尽管新冠疫后中国大陆经济成长减速,景气迄未走出谷底;然而值得重视的是,美中两国贸易战进入拐点之后,在促进全球许多重要产业供应链重组之同时,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结构正在随着高精科技,例如锂电池、电动车和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崛起开始转型。此一动向,使得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战略,选择从「脱钩」到「去风险化」,这些剧变所呈现的全球贸易风险或威胁,台湾厂商必须加速因应与规划后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