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外商出逃中?论大陆FDI的趋势
示意图。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来传出由于良率不佳,以致原本部分产能转出到印度的苹链再次转回大陆。大陆媒体评论指出,虽然苹果组从大陆向印度转移的趋势不变,但亦显示全球制造业仍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媒体、智库指称外商正在加速撤离大陆。在莫衷一是中,究竟外商如何看待投资大陆前景?其争议点为何?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大陆FDI呈现金额下滑、家数增长趋势
今年初,有西方媒体透过对大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解读,指称2023年大陆外商投资金额大减82%、创下1993年来最低数字。对于这个看似外商几近「全员出逃」的惊悚数据,有专家立即解释这是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读。且从官方数据来看,2023年大陆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虽然衰退,但仅为8%而非媒体所称的82%,且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仍同比增长39.7%。
但不可讳言,大陆FDI的确呈现金额下滑趋势:今年前八个月大陆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虽然年增11.5%,但金额年减31.5%。外商直接投资包括股本投资、利润再投资、公司内借贷等三个部分。大陆学者指出,大陆FDI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元加息、境内外利差加大,以致外商将利润汇回及对外偿债,新增股本投资增速放缓。
■大陆FDI动能趋缓的结构性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商投资大陆动能趋缓的结构性因素,包括:
一、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从欧巴马、川普到拜登政府,分别透过市场、高额关税,以及政策激励等方式,推动制造业回流以「再工业化」。其结果是促使全球电动汽车、半导体,以及战略性关键矿产等产业链回流,而大陆是最主要的回流来源地。
二、「去风险化」下的近岸、友岸外包。虽然欧美国家多次重申不脱钩,但仍推动包括减少投资、替代关键材料、进行科技封锁的对陆「去风险化」战略。因此,形成以墨西哥、加拿大为主的近岸外包,以及以亚太地区越南、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为主的友岸外包。
三、大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产业经济政策的转向、人口结构和素质的改变,大陆当局一方面减少低附加价值、高污染、高耗能等「两高一资」产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扩大服务业的开放与准入,以调整产业结构。举例来说,2005年外商投资大陆约60%集中在制造业,但2023年外商投资大陆制造业就下滑到27.9%,然而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6.5%。此外,今年前八个月,外商投资制造业、服务业占实际利用外资比重,分别约为28.2%、69.3%;和过去大陆的FDI结构已有极大的不同。
■大陆FDI前景将取决其「内循环」能量的释放
除了上述结构性因素,大陆当局认为,投资环境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代化市场体系仍未完善。大陆目前仍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发育不充分等问题;二是营商环境法治化仍待加强。大陆虽然近年来已通过并修订诸多针对鼓励、保护外商投资的法令,但在法令的进一步完善、执法的公平,以及监管的合理性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保障;三是国际化程度仍不足。大陆目前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仍不足,仍需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与此同时,对外商来说,关键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国民待遇。
基于上述认识,大陆当局一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愈开愈大」,陆续提出各种吸引外商政策,主要包括:一、减少外商投资项目限制,并增加鼓励外商投资产业项目的「一减一增」;二、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上市公司的限制;三、营造更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事实上,自今年11月起,大陆在制造业领域的限制项目可说将「清零」;且大陆当局强调,未来将在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且将进一步提供外商更多国民待遇。
然而,大陆当局希望的是,借由外商投资以期能补链、强链、稳链;但外商希望借由投资进入大陆市场。换言之,大陆着重在生产面,外商则着重在消费面。大陆当局已察觉到这样的趋势,因此施政主轴由去年的「投资中国」、转向至今年的「消费促进」。由此可以推测,在地缘政治冲突短期难解的大前提下,基于关税等风险,以外销欧美为主的大陆FDI势必受到影响;但若大陆潜在的「内循环」能量能够进一步的释放,大陆的FDI,将仍拥有相当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