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大陆自贸试验区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吸引外资大陆近年来仿照80年代的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浦东,在各地广设自贸区。图为广东自贸区。图/新华社

今年是大陆「十四五」的起始年。大陆官方指出,在「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原则下,将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布局,并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可预见,「十四五」时期自贸区将成为大陆对外进一步开放的重要「窗口」。因此,其发展值得关注。

大陆近年来广设自贸区

所谓的自贸区(Free Trade Zone, FTZ),是指在主权国家地区关境以内,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狭义的自贸区类似出口加工区广义的自贸区则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简单讲,就是实施特定税收和海关监管政策的自由贸易园区。然而,大陆近年来设置的自贸区和上述定义不尽相同,其包括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自贸区政策,主要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在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则以推动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方面改革为主。也就是说,大陆仍是社会主义体制,因此虽然一样采取「境内关外制度,但其自贸区和西方国家的自贸区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作为政策开放及创新的试点地区。

为了吸引外资,大陆近年来仿照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浦东,在中国大陆各地广设自贸区。2007年十七大时,就把自贸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2012年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而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迄今,大陆从沿海到内陆、从国土边缘到海岛,共成立了21个自贸区;且除了海南全岛示范,其他多是大约120平方公里的片区。其中,除了上海采取不可复制和推广的特殊「差异化试验」,其他多数自贸区都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原则,在政策落实后往周边覆盖。

大陆自贸区任务各有不同

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大陆自贸区设立迄今,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达260项;并在大陆不同区域进行了复制推广。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因应2018年以来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以及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大陆加快了自贸区设立的脚步:2018年增设10个自贸区、扩展了原有的浙江自贸区范围;2019年新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20年更将海南自贸区升级自贸港

大陆当局指出,这些遍及中国大陆各地的自贸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不仅依托各省市产业特色、区位优势进行规划,在对外开放战略中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这么说,大陆之所以广设自贸区,是希望透过更多优惠与贸易开放措施,吸引更多外资、同时加强与邻国的贸易关系;更宏观来看,是为了深化改革及扩大开放,以促成内部产业的升级,并深化与全球经济的链结

大陆自贸区的未来发展

由于自贸区具有高度试点性质,具有制度优势及政策弹性;相较其他地区,具较大投资诱因。根据大陆官方统计,自2013年到2019年,大陆18个自贸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面积,吸收了超过15%的外资。

因此,可以预测,「十四五」时期大陆自贸区政策将朝向以下两个面向发展:一是持续扩区。大陆将透过例如缩减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跨境金融和资本帐户试点,以及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开放方式,让既有的21个自贸区更为自由化与便利化,以吸引更多外资;与此同时,透过进一步扩区,增加自贸区赋能;二是继续增设。为了平衡区域发展、增加经济动能,以及翘动「双循环」战略,大陆将持续增设新的自贸区,特别是湖南、安徽、甘肃、内蒙古青海中西部省份,将是下一波的重点。

然而,虽然未来大陆的自贸区将更有利企业投资;但其发展并非没有隐忧。对大陆来说,遍地开花的自贸区,将造成几个问题:首先,要如何突显差异以避免各省市盲目争夺资金和人才?其次,要如何避免各个不同自贸区的重复投资?最后,如何防止企业为了享受优惠套利而进驻?这些问题的因应,都攸关自贸区的发展和成败,也考验大陆当局如何在发展和监管之间的取得衡平。另一方面,在大陆透过自贸区的推进吸引台湾企业人才时,我政府该如何因应?企业又该如何抉择?对两岸经贸又将造成怎样的结构性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台湾各界必须「超前部署」共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