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货币政策的魔咒与被污名化的「货币战」

美国1995年以来的联邦资金利率

山雨欲来风满楼。近期不少国家转采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各界对「货币战」是否即将开打的忧虑。惟平实言之,宽松的货币政策被冠上「货币战」之名,是被污名化了。

货币政策数度转折

全球金融海啸在2008年爆发后,各国共同祭出强力的宽松货币政策,虽然使海啸迅获纾缓,但所创造的大量过剩资金,不仅跨境流窜,冲击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稳定,而且各国股市与房地产多大幅上扬。美国Fed思虑及此,也为了适度降温国内的经济景气,自2014年起逐渐拴紧其货币政策,由QE减码、升息,进而缩表。迄2018年,已有英、加与印度等国家加入了升息行列;ECB也准备终止QE,将货币政策正常化。正当各界对2019年Fed的可能升息次数及幅度还在热烈揣测时,不意Fed态度转鸽,于2019年3月宣布停止升息,且预告9月结束缩表。6、7月间Fed复多次对美中贸易战乱流正导致美国及全球经济面临下行的风险表达忧虑,使各界推测Fed在7月底即将降息

事实上,在Fed转鸽之前,随着美中贸易战于2018年3月开打,全球贸易与经济景气所受到的冲击自第4季已逐渐显现,全球经济成长放缓,致使主要国际预测机构自2018年底起即相继、且连番下调2019年的全球经济成长预测。此一经济展望的转向悲观,已导致不少国家在2019年改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中,ECB与英国释出降息讯号;日本表示将持续推动QE;中国大陆则基于国情需要,自2018年起,即已数度调降存款准备率,放松银根

货币政策之魔咒太迟太猛

货币政策有一魔咒;那就是在1970年代货币学派对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所批评的「不是太迟,就是太猛」。货币学派因此主张「以法则代替权衡」,例如将货币供给成长率维持为依某些法则决定出来的数值。不过,由于货币政策多是央行即可主导,作决策较易,且可随时应国内外经济金融情势的变化与需要而调整,故大部分国家的央行还是采取权衡式决策,因时制宜地权衡自身国家的需要,调整其货币政策。

然而权衡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束,的确还是难免落入「不是太迟,就是太猛」的窠臼。以图示美国的联邦资金利率为例:联准会主席Greenspan虽曾在1997年初尝试藉升息为股市降温,但未收到效果后不再介入资产市场;直到股市的「非理性荣景」越来越严重时,于1999-2000方连续升息,终在2000年戳破股市(网路泡沫。只是不巧,紧接着2001年的911恐怖攻击,使美国及全球经济受挫,以致Fed自2001起连续大幅降息,联邦资金利率由2001年初的6.5%快速降至2003年6月底的1%。此虽然有助于景气的复苏,但也为房价大涨营造温床。随后,Fed为了抑制房价,自2004年下半年起连番升息,但仍无法避免次贷风暴于2007年爆发。接着就是2007下半年至2009年初,为了挽救次贷风暴与全球金融海啸接续发生后陷入衰退的美国与全球经济景气,而转为快速大幅降息。

由「太迟且太猛」转为防杜于先、随时调整

以上充分显示美国在1997-2009的利率政策,确有重蹈「太迟且太猛」覆辙之嫌。爰此,联准会自2014年开始的货币政策调整,改采随时观察当时的国内外经济情势,并考虑未来的可能演变,而微幅调整,必要时甚至改变政策方向的方式为之,以防微杜渐,预为因应。各国亦大致如此。

惟在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金融关联密切,以致货币政策也连动。当各国共同面临景气下滑的风险时,货币政策多会主动或被动转向宽松,而形成近期各界所忧心的竞采宽松货币政策之所谓「货币战」。

货币战是「莫须有」的欲加之罪

以宽松的货币政策预为因应经济下滑的风险,是防杜于先的正确作法。一国走向宽松,不只可振兴本国之景气,且可透过进口的增加,增益外国的成长动力,故是利己利人之举。若是多国同采宽松,则更可收同舟共济、加速全球经济复苏之效。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是受益于各国同采强力宽松的货币政策而迅获纾解的。当年的同舟共济曾获赞扬,近期的同采宽松何以「昔是今非」,被忧心或「污名化」为「货币战」了?

这次之所以被污名化为货币战,个人认为美国总统川普始作俑者。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货币对外价值的下降,也就是贬值,乃是国际金融学基本常识。然而,川普亟欲以振兴美国经济作为政绩,在采取减税引资的宽松财政政策之外,不仅威胁联准会不准升息,以防景气受到弱化与美元升值,而且对任何为了提升自身国家经济,而采行宽松货币政策,以致货币走贬,不利于美国出口竞争力的各国,率皆以「操控汇率」批判之,冠之以欲启动货币战或汇率战的罪名。遗憾的是,国际媒体未思虑及此,亦随之起舞,多以货币战即将开打报导之。

货币战与汇率战实乃川普在天下唯我独尊,只顾美国私利的心态下,对他国所采取的必要宽松货币政策所加的莫须有罪名。此一正常该有、且有益于全球经济复苏的共同政策,实不应蒙此污名化之冤。唯个人对各国尚来不及收回过去所释出的大量过剩资金,即再开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释金,会不会助涨已属偏高的资产价格,形成更严重的资产泡沫,实感忧心。这是另一议题,在此不暇细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