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客人多了摘星反而变难赚? 米其林餐厅周年追踪

文/李雅筑

4月10日,第二届《台北米其林指南》的星级餐厅颁奖典礼登场,夺星餐厅的代表人或主厨站在台上领奖,他们脸上洋溢喜悦,但内心却有着恐惧。

因为夺星后,挑战才要开始。回顾米其林来台1年,星级餐厅真的活得好吗?

商周在颁奖典礼前夕,采访2018年的9家星级餐厅,分别是颐宫、请客楼、金蓬莱、大三元、吉兆割烹寿司教父牛排、Longtail、侯布雄餐厅、Mume,涵盖中式、西式与无国界料理。

我们却发现,要守住星星,比想像中还难。

以这9家业者来看,除了2家拥有集团资源的饭店餐厅,去年营收和获利皆成长;其他的独立店面,去年营收平均虽成长1成,但获利仅持平或是衰退的餐厅却有4家,占了半数以上,甚至有的营收反而衰退1成。

他们有着共同的心声:这是苦撑的1年。明明餐厅被米其林加持,应该是生意保证,为什么反而更难赚?

这是一场关于名与利的试炼……。

国际名气变大,挑战跟着来人力食材成本双涨,净利估跌逾8成

首先,米其林的确为餐厅带来前所未见的名声。

国际客增多了。台菜餐厅金蓬莱,过往8成以上都是台湾客,去年夺星后陆续接到各地电话。「客人从智利、南非、伦敦打电话来订位,国际能见度明显提升。」金蓬莱经理陈莉莉说。

台湾餐饮业者,也开始能在国际场合平起平坐。去年摘下一星的教父牛排创办人邓有癸,感受尤深,时常到国外参访牛排馆的他,去年到欧洲考察,同席朋友帮忙引荐业者,「对方一听到米其林,主动来打招呼,位阶提高很多……,以前谁认得你?现在可以跟国际级的尬一下了!」

然而,名气很大,却也开始挑战餐厅的营运

去年,所有星级餐厅的营运成本都增加,尤以食材和人力成本最多,各自约有两成的涨幅。以一般餐厅的成本结构来看,食材成本约占营收的3成,人力成本约占3成5,扣除租金、杂支等,净利率约是1成5。亦即若是人力和食材成本各增2成,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让净利减少逾8成。

餐饮业来说,由于一例一休、原物料上涨等大环境因素,近年营运成本早就一年比一年高。但是,餐厅的夺星,却是加速涨幅的速度,为什么?

上千通订位,「会不会来不一定」加人手顾品质、沟通追星新客

第一, 许多餐厅在夺星前,就是排队名店,几乎天天客满,但米其林后,人潮短时间暴增,不仅得处理订位状况现场的出餐和服务速度也须调整,这意味着,餐厅得投入更多成本,才能兼顾原有品质。

去年唯一的三星餐厅颐宫,获奖首周就接到数千通的订位电话,是过去的好几10倍,为控管现场,人力成本增加3成。

「那是混乱,大家知道你是星级餐厅,先订位订个保证,但会不会来,不一定。」喜来登餐饮行政副总沈培伟表示,请客楼增加1的电话客服人员,在第一线安抚订位客人的情绪,不断确认订位,安排候补。餐厅服务生也增加两成,依照订位状况,做出适合的排班调整。

客人变多,也不见得是对的客人,因「追星」而涌入的新客,就让Mume餐厅去年营收倒退。

今年3月刚获得亚洲50最佳餐厅第7名、名次赢过RAW的它,去年夺星后,营收反衰退1成,原因是:新客人无法理解消费模式,导致客单价下降。

Mume主厨林泉解释,去年新增许多家庭和年长客,但多数并不习惯餐加酒的消费形态,只点了餐、却没点酒,这让服务生得付出更多沟通成本,营运也受影响

第二, 消费者开始放大检视餐厅,包含菜色、服务、设备、环境都得要升级

标准提高,「保持原样就是退步」翻新装潢桌边说菜黏客,压力大增

今年71岁的大三元董事长邱静惠,站在第一线服务客人好几十年,深刻感受米其林带来的高标准检视。她说,米其林带来年轻客,但消费者也会直接评论:「你这样叫作星级餐厅喔?」从菜色、服务到装潢,通通都点评,有些人遇见问题甚至不跟餐厅反映,而是到网路留言。

这让星级餐厅不得不动起来。有的升级菜单内容;也有餐厅去年起提供桌边说菜服务;还有餐厅砸钱做装潢、整修厕所,都是为了符合客人眼中的标准。

「你如果保持原样,对消费者来说,就是退步,因为他的眼光不同了。」吉兆割烹寿司老板娘张百嘉坦言,夺星,让餐厅走向一条品质无法回头的路。

来客数暴增、顾客要求变高,员工背负极大心理压力,内部管理纷纷出现问题,也增加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有的餐厅爆出离职潮,去年离职率增加10个百分点。「看他们累成这样,我们教育训练也不敢做,有空就让他们休息……,他们要走,你用钱也留不住,因为现在年轻人宁愿不拿这个钱。」一名业者说。

为了激励员工,请客楼在去年祭出奖金制度,每个月依据获利状况分红,连实习生都有,主管更是自掏腰包买小礼物,依照表现,鼓励第一线员工。

还有餐厅老板花时间和员工谈心。「感觉员工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当天晚上就要去聊,有时就聊到半夜。」吉兆割烹寿司主厨许文杰为了留人,开始调整管理风格。「现在员工说要休长假,我很少多说什么,因为那是舒压方式。」

名与利的拉扯,让星级餐厅陷入两难。

接着,内部辩论开始了,请客楼就曾召开高层会议,讨论是否要将2百道菜缩减,提升营运效率,主厨跳出来护航,才守住既有招牌。

目前星级餐厅采取2种路径来维持营运,第一:全面拉高营运规格,提升客单价,冲高营收。第二:宁可退一步,降低来客数量,甚至拒绝开分店

因应一:大升级走更高规格提高客单价,迎向精致餐饮模式

比如,颐宫就不断翻新菜单,近2年平均客单价从1800元提升到3500元,将近1倍之多。

云朗观光集团总经理盛治仁强调,颐宫创立9年来,每月举办厨艺竞赛、更换菜单,这是既有传统。过去1年,颐宫开始不采用冷冻食品,全部食材都是新鲜送达,当天现做,食材成本增加3成之多。

但如此投资,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我是消费者,的确会觉得贵到不合理,但实情是,很多料理是赔本在做。」盛治仁举例,颐宫的一笼虾饺,3颗要价480元,这是每天用20只澳洲龙虾熬高汤,再打成虾浆,该定价只够付食材成本。「要进步,就不得不这样做……,我们是用国际水准在做料理。」

他说,大多欧美的三星餐厅,平均客单价是3百欧元(约合新台币1万元),也大多是Fine Dining(精致餐饮)的套餐模式,「全世界的三星餐厅,我们可能是座位数最大、菜单最复杂的。」他指出,颐宫不愿放弃原有的创新,也得同时兼顾品质,这对拥有150个座位、上百道料理的中餐厅来说,难度比其他餐厅更高,权衡之下,颐宫走上了高规格之路。

因应二:踩煞车调整体质不拚翻桌率,甚至拒绝开分店

有餐厅大升级,也有人选择先踩煞车。

过去,金蓬莱每个餐期可做两轮生意,现在,第2轮只会翻桌一半,包厢也从2轮改为1轮。「我们决定把速度和数量都放慢、缩小,调整体质。」陈莉莉说。

更有业者婉拒餐厅投资邀约,目前不打算开设分店。「因为开餐厅和经营餐厅,这是2件事。」Longtail主厨林明健认为,守住星星,是眼前最重要的工作。

回顾一整年,有业者说:「我很难去说,得星究竟是好或坏……。」

在国外,近年不乏有米其林餐厅营运不如预期,面临倒闭命运。比如在香港,不少房东眼看餐厅获奖,恶意调高房租,米其林在当地被戏称是「死亡之吻」。此外,也有餐厅因主厨压力过大,选择归还星星。

国内,开设点水楼南侨集团会长陈飞龙、名厨江振诚,都曾分别发表出婉拒米其林评鉴、归还二星的言论,原因是,不愿用外在评鉴,影响餐厅的营运。

这难道是米其林餐厅的宿命吗?利与弊,真的难两全?

侯布雄餐厅总经理许智皓认为:「或许(餐厅)短期获利没有大幅提升,但在宣传效益和整体产业提升,这是无法衡量的,最终也会影响到餐厅。」

身为少数台籍的日本料理星级主厨许文杰,去年就到中国等地担任客座主厨,分享料理经验;林明健在台湾,也运用米其林名号,邀请新加坡米其林一星餐厅主厨来台交流。这些行动,都是能提升餐厅品牌的利器,未来可望回馈到餐厅本身。

米其林的出现,也开始影响后端供应链。「食材供应商会特别关注食安、养殖流程、也更留意供货稳定度,这就形成整体产业的正循环。」沈培伟说。

名与利,看似很难两全,但当餐饮环境愈趋竞争,这也是能重新检视和盘点自己的机会。去年的星级餐厅,就在这过程不断调整营运脚步,虽有阵痛,却也找到餐厅最合适的定位和发展策略,与米其林共处,是台湾餐饮升级的新功课,得懂得在利与弊当中,摸索最佳的权衡。

※本文刊登于《商业周刊》1639期,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不签和解书,我就让公司破产!」揭开爱评网「最离奇」资遣流程背后,由盛转衰的关键少了店员成本,小七无人店业绩还比实体店差...4点看懂为何追求「无人」经营,竟成最大败因在英国工作7点前下班、半年调薪5-10%...为什么这位台湾工程师还是发誓一定要回台湾?为什么高铁女服务员都绑「高马尾」?形象管理专家分享:3个害你形象被扣分的发型地雷减肥一定要先减压!前台大医师:从85到65公斤,我这样突破3个减肥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