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ESG虽夯 循环经济筹资仍存挑战

ESG堪称金融市场新显学,有关题材金融商品蔚为风潮,譬如去年国内新募基金,募集金额就有近三成与ESG主题相关。资金持续流入ESG领域,所有绿色永续企业筹措资金理应十分顺畅,但实际状况却不尽然。像是近来正夯的ESG主题ETF,成分股仍多为电子、金融等权值股,真正致力于永续目标循环经济企业反而鲜少被选入。

探究其背后原因,不外乎这些循环经济企业囿于规模或经营特质筹资管道本就无法跟大型企业比拟,导致难以向银行贷得充裕款项遑论在资本市场吸引投资人青睐。事实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早在2017年就有研究指出,循环经济筹资不易之问题症结,在于企业获利表现欠佳,且财务效益难以客观衡量,若想要在循环经济的推动上有所作为,势必得克服筹措资金的挑战

其实,以资源重复利用为诉求的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回收再制造的过程更可望衍生出新的附加价值,堪称创造环保与经济双赢。也因此获得以欧盟为首的各国政府重视,纷纷开始制定政策协助落实循环经济理念,台湾也不落人后,已将其列为「5+2」创新产业之一,配合有关政策配套希冀能健全国内发展生态

企业端也积极响应循环经济,将理念转化为具体商业模式,期盼借此带来合理的获利报酬。现阶段常见的商业模式,从原物料重复使用、废弃物回收再制、延长产品使用期限,到国人已相当熟悉的共享平台;乃至于取代传统一次性买断,让客户「以租代买」或按照使用量多寡付费的创新模式,已逐渐普及在你我周遭,比如家具、电器、灯饰等日常生活用品服务的提供。尤其以租代买不只改变了产品所有权关系,金流渠道也跟以往银货两讫有所差异,惟是否因此影响金融机构投融资意愿,仍备受各方广泛讨论。

对于这个问题,不妨从以租代买的财务特性来思考。此类企业的营收来自于客户定期支付租金,不同于一次性买断,通常在买卖成交当下即有完整收入,同样一笔现金变成在契约期间内分期汇入公司帐户

虽说往好处想,细水长流的财务特质,有机会让企业与客户升级成长期伙伴关系,但却也可能因为初期营运未上轨道,租金收入尚无法摊平前期投资,导致公司陷入获利数字难堪、营运资金不足窘境。ING曾就荷兰当地知名家具租赁业者进行财务分析,发现约需五到八年的时间,财务表现才能够赶上传统买断模式。

由此可见,如果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标,资金回收年限较长的以租代买模式,恐非适当投资标的。且金融机构投融资与否,除衡量长期财务效益之外,还得留意以租代买的潜在风险。例如客户无预警中止租赁契约,能否及时找到新客户填补收入空缺?若客户不爱惜使用承租设备,业者能否妥善维护降低耗损?诸如此类因素都会对获利甚至是还款能力造成伤害,不利于投融资机构的权益保障。

最糟状况若业者经营不善,虽可变卖设备以求回收成本,但租赁资产通常乏人问津、变现价值欠佳,实际能收回的部分恐怕有限。

若要鼓励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除了利用现有的信保机制分摊部分风险,更建议借由人才培训,强化金融从业人员对于循环经济的认知及风险掌握能力。特别是目前积极推动的绿色金融人才训练,较少针对循环经济,仍多以ESG、气候变迁绿能产业为培训主轴,可考虑将循环经济商业模式、财务金流估算等课题纳入规划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