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宝贝自认是累赘 爬高修窗户只为证明自己「还有用」
▲老宝贝自认是累赘,爬高修窗户只为证明自己「还有用」。(图/记者严云岑摄)
台湾将于2017年迈入高龄化社会,预计2025年迈入「超高龄社会」,届时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高龄人口的心理健康,也深深影响台湾未来的发展。中华民国咨商心理师公会召集人林萃芬表示,老年人寻求心理咨商的机率高,在诊所案例中占了3~4成,他们普遍都有失眠、苦闷等问题,还有人觉得自己对孩子是累赘,急于做一些危险行为证明自己的「能力」。
林萃芬说,许多老人都会以「我老了,没用了啦」等话语,激起子女的罪恶感,长期下来对双方的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好的影响。由于老人在家经常感到不安,他们也常会传「买馒头要怎么走?」「铅笔放在哪里?」等琐碎事情给子女,如果对方恰巧在开会未回,还会因此感到沮丧,造成双方关系僵化。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不仅困扰自己,也会造成子女的苦恼。」林萃芬举例道,有些老人会自告奋勇地「爬高修窗户」,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却没想到子女会因此而烦恼。另外,若家中老宝贝罹患失智症,可能会造成性格扭曲,此时若事事仰赖看护,可能会使病情恶化得更快,造成照护者的困扰。
因应高龄化社会来临,政府已于2015年6月3日公布长期照顾服务法,预计于2017年正式上路,针对身心失能持续已达或预期达六个月以上者,依其个人或其照顾者之需要,提供居家式、社区式及机构住宿式等照护,且对照顾者亦提供支持服务。但全联会秘书长修慧兰表示,持续了解老人及失智失能者家属的需要,强化长照法对象及照护人员的心理卫生工作,才能避免家庭照顾悲剧事件的发生。
为了缓和老人与子女或照护者的心理较量,提升高龄人口的心理健康,林萃芬建议,如有父母退休在家,可建议他们参加社团,拓展社交圈;如果是由看护照顾的患者,也要鼓励他们自己做一些简单的活动,透过动脑延缓失智的发生。「像现在行天宫有许多阿公、阿嬷在帮人收惊,这就是老年人走出去的最好案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增加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