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能,我们为何不能? 黄俊英:台湾厂商欠缺行销力

财经中心台北报导

台湾产业的未来该何去何从?考试委员黄俊英在甫出版的《体验行销时代革命》一书中撰文指出,台湾许多企业习惯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将心力投入于产品研发及品牌行销工作,或许这正是造成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检讨「日本能,韩国能,我们为何不能?」的可能答案

▲考试委员为新书《体验行销的时代革命》撰写推荐序,该书以星巴克等品牌案例说明「体验行销」的重要性。(图/崧博出版提供)

日前刚出版的新书《体验行销的时代革命》,请来长期在行销教育研究领域的黄俊英撰写推荐序,黄俊英在序中指出,近年来社会上普遍讨论台湾产业的未来,这样的议题其实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一直不断被国人检讨却始得不到共识问题。记得70年代,我们喊着「日本能,我们为何不能?」,努力要学习日本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经营哲学。然而,数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只是问题换成了「韩国能,我们为何不能?」。几十年来,到底韩国与日本作对了甚么,而我们又作错了甚么?

黄俊英认为,答案可能就在于台湾许多企业习惯将眼光放在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将心力投入于产品研发及品牌行销工作。以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毛利通常十分微薄,当台湾内部的工资营运成本上涨时,企业就被迫要移往中国大陆东南亚等成本较低的地区,否则无法生存。而韩国大型企业多年来则积极投入于国际品牌的发展,从重工电子产品网路游戏,甚至是演艺文创产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表现,例如汽车业的Hyundai,还是3C产品的SAMSUNG,或是娱乐事业的Rain、少女时代,以及赚人热泪韩剧,而这些品牌都不是选择以低价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反而是透过行销来创造品牌及产品的价值,如此,不但将市场扩及到亚洲甚至是全球,更因价格与毛利的提升,使得品牌与产品的价值升级,让整体产业链利益增加,产业因此无须外移且带动劳动薪资之加值。

黄俊英说,台湾其实并不缺乏创新与研发能力,当APPLE在2007年发表第一支风靡全球的iPhone时,台湾菜篮族人手一只的股票机,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智慧型手机雏形,台湾厂商真正缺乏的很可能是行销的能力。

由台湾崧博与大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共同策画出版的《体验行销的时代革命》,作者骆少康为文化大学国企所行销博士,黄荣华则具有17年图书行销经验,两人均在许多大学负责行销学课程,这本书1月在两岸同时出版,短短几天即攻占各书城行销类畅销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