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我们为何 愈来愈能容忍不道德的行为
前几天同学聚会,闲聊之间难免会触及目前的政治话题。同学里拥蓝、拥绿,各有所好。言谈中虽有互相讽刺,但却有更多是为其支持对象的辩解。我对于谁拥蓝、谁拥绿没什么意见,我比较有兴趣的是,为何这些拥蓝、拥绿者对他们所支持的对象做出显而易见的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愈来愈高?例如,某位有妻室的政治人物与女同事爆出绯闻,可以被解释为「工作压力太大了」,或是「这是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Kurt Lewin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指出行为(B)是一个人心智状态(P)与环境(E)的函数。我们常常会将行为归咎于一个人的特质,却常忽略了环境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政治圈像个大染缸,政治人物间的不当行为具有传染性,久而久之,他们价值判断的标准自然会愈来愈模糊而失去敏感性。就如美国德州的共和党国会议员Pete Sessions曾经因为在拉斯维加斯夜总会花了几千美元看表演而遭到批评时,他很无辜地说:「我现在简直不晓得怎么样才算正常或符合常规。」因为这种类似行为在他的同侪间早已司空见惯,他只是比较倒楣,被媒体拿出来评论而已。这笔帐应该全算在这位国会议员的身上吗?当然,他应该为他身为一位公众人物的行为负责,然而环境的因素也是推波助澜的凶手。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Dan Ariely与他的研究团队在Carnegie Mellon大学针对不诚实的行为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实验结果发现,在一个群体中,如果群体中的人知道周遭的熟人有个活生生的不诚实案例,那么在这个群体中发生不诚实行为的情况会显著地提高。这就是环境会造成「社会暗示」的缘故。
这种暗示会让群体中的人误认到,这个群体里的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当他们同样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时,他们会认为其行为是符合周遭这群人之间的社会规范,因此,他们似乎就会合理化其行为而觉得心安理得。在各国政坛上,政治人物的行为到底合不合社会期待,在不诚实行为会有传染性的作用下,其实连他们自己也很混淆、纠结。
更糟的是,如果这个做出不诚实行为的人恰好是群体中有权威的人(父母、老师、官员或我们敬重的人),那么,其他人被拖下水的机率就更高了。
政治圈那些不诚实事件看似是其个人的行为,但它是具有传染性的,它会产生社会暗示的效应。刚开始,这些行为会在政治圈内发酵,慢慢地传染给圈内的人,终至司空见惯。但问题是,这些政治人物都是具有权威的人,越有权威的人做出的不诚实行为,当然就愈会影响这个社会的风气。因此,我们一般小老百姓就不知不觉地被拖下水了。当我们看到这些具有权威的人的不诚实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至少可以不受到同党人士的谴责),那么以后,我们也会对自己所做出类似不诚实的行为给合理化了。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社会风气会逐渐的败坏,由此可知。
这正是我看到我身边的朋友为他们拥护的政治人物的不诚实行为挺身辩论时,我对于人们道德观防线的一再后撤,感到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