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后疫情时代 人们该如何进化?

2024人们所说的「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图/本报资料照片

「大脑和双手之间的协调者必须是心!」

1927年德国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开头主题就以字幕的形式告诉了观众。如果看到这段还能记得《大都会》的读者,那可能得关注未来这几年的改变。

2500年前柏拉图所言,任何一个城市无论规模再小,其实都一分为二。一为穷人之城,一为富人之城。都市化造就贫富界线如冰与火,如同电影《大都会》所描绘的,在同一座城市被分成两个区域,蓝领挥汗工作,富人则在上方享受无尽辉煌的城市生活。

如果说盖洛威的《疫后大未来》像是当日下雨机率,吉兰《2030世界变局》一书所预测的就是一周天气预测。

都市将会是未来趋势的缩影,在密集的市区加速进行;全球人口每周增加150万人口,但很遗憾的却将面临无子世界,因为经济衰退造成夫妻迟疑重大决定。生育率下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未来可预见更加严重。

贫富差距的扩大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关乎台湾的是,都市化变迁除了导致贫富差距更大,密集都市化的岛国将率先面对所有趋势的冲击。例如网际网路造成无差距的新国界,将原本国家大都市才有的行政资源弱化。贫富不均、国外创新科技引进或是肉品等,将你我推向极端,一边是机会无穷,另一端则是备受剥夺。未来几年大概是人类历史的关键。如果气候变迁趋势持续,全球温度上升,将会有八分之一的动植物种类数十年内绝迹。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疫情后最有感受的就是「儿子,你在我旁边却是最最最遥远的距离」。

在未来这几年,日常社交和创意将变得更加重要。大多数银发族和在职青壮年都需要面对高度的社交和创意技能。所谓的创意工作者就是「广泛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来解决特定问题」,而未来这几年无论银发或是黑发族群,只要符合「3T」:人才(Talent)、包容力(Tolerance)及科技(Technology)即可大受欢迎甚至赢来暮光之春。创意的重要性日益攀升,不再高高世俗化或是看不懂得后现代主义,未来城市也许充满了挑战,但最糟也不会比现在还要跑垃圾车更糟。

2024人们所说的「后疫情」其实定义应该是指疫情完结而新的时代又未到来。

新时代的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世代不断循环的贫穷困境。随着大都市即将面临冲击,宅男腐女的「沙发马铃薯」现象也跟着扩散,到了2030年肥胖人口可能将会超过饥饿人口。许多人在家工作或是无业,当然也导致了都会沙发马铃薯现象的加剧,这种现象对个人的健康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未来的都市需要我们去适应社会层面的转变,积极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改变语言和思维可以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包括创新。

网路缩短了我们的距离,却让生活更加的孤立。这些挑战虽然不像是冰河时期的大灭绝,但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像是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