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张郁柏》网路时代的我们,如何避免政治极化?

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及多家社群媒体接连封锁或停用美国总统川普帐号,避免其言论继续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图/达志影像

随着1990年代网路科技与AI的快速发展个人发言的经济成本降低,随意的几句话均可能在网路上成为众人口耳相传的故事,具有高度影响力政治人物,也因此透过网路世界形塑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整体氛围

美国2020年底总统大选后,当时的总统川普即屡次利用其社群媒体帐号指称选举有舞弊,并于2021年1月初在「拯救美国(Save America)」的集会活动上对支持者们喊话,鼓吹大家游行至国会大厦,没想到大批的支持者们竟然失控地闯入正在确认选举人票的国会大厦,造成5死多伤。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及多家社群媒体因此接连封锁或停用川普的帐号,避免其言论继续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自从各大社群媒体开始管制公众人物于虚拟空间的言论之后,虚拟空间的言论自由保障与言论管制之争开始盛行。然而,许多我们琅琅上口的理论或许已无法适用于网路与AI高度发展的当代,新的思维需要建立。

传统的言论自由保障理论如「观念市场自由竞争理论(Marketplace of ideas)」强调各种言论如同商品在市场上相互竞逐,自由公民能够理性地审议各类言论,让真理越辩越明,因此政府不应该有太多管制,这样的理论系奠基于人人均有平等近用资讯机会,亦即民众在接收资讯的能力、机会与资源上是相同或相近的。

林子大法官即曾于司法院释字第644号解释的协同意见书上提到:「政府如欲防止系争政治理念或言论对社会可能带来之弊害,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禁绝该系争政治理念或言论,而是要鼓励更多的言论来治疗或避开系争政治理念或言论可能带来之弊害。惟如该弊害确属严重,而时间上亦不允许社会大众可以用更多的言论,经由理性讨论而避免该弊害产生时,亦即仅于欲限制之言论对于弊害之产生已达明显而立即危险之程度时,政府之介入限制,方有合宪之可能。」

笔者认为林大法官的想法或许在电视、报纸、书籍传统媒体管道得以实践,因为此等管道的资讯生产不若网路即时,一个事件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公共议题,往往会先经过一段时间的公民审议,政府也因此只须于某言论已达明显而立即危险之程度时介入即可。

然而,网路与AI的发展或许已经打破了这样的假设基础。

当我们不断地在社群媒体上点阅特定政党或政治人物的新闻和文章时,AI程式会搜集我们产生的大量数据,经过演算后,自动地制造并传输符合个人偏好的海量资讯,造成我们的政治资讯光谱在无形之间大幅度地萎缩,形成看不见的过滤气泡同温层),隔绝我们与意见自由竞争市场的链结,并代替我们边缘化不受自己欢迎的言论,导致社会共识分歧、政治社群碎片化,不同立场的言论难以产生交集与良性互动,各群体内的个体思想和言论因此趋于极端。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可能是政府、政治人物或企业控制舆论的手段。透过在网路世界置入广告、赞助媒体、买机器人按赞留言加分享贴文,影响社群媒体的AI演算机制,造成特定舆论不断反复出现在我们的使用者介面上,而一旦点阅又将加强AI帮我们挑选、过滤、剔除特定政治言论的信心,最后形成极化政治。

论者主张,或许可以立法要求社群媒体揭露每则言论背后的发言者身分或来源,以提升使用者的辨识能力。但笔者认为在「转贴、分享」功能发达的社群媒体上,早已无法追踪某言论或资讯的来源,更遑论在转传流通的过程中还会经过一定程度的「改写」,造成究责上的困难。

笔者认为,若试着从「保障阅听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避免虚拟空间的政治极化,首先可考虑从教育着手,以建立个人资讯辨识能力及事实查证习惯为目的,长期培养民众的媒体素养;亦可建置由第三方公正单位(如资金来源及董事无特定政治色彩的基金会)主持的事实查核机制,及时发布对于网路资讯真假的判断;或是加强社群媒体业者屏蔽经法院认定有散布危害社会资讯的帐号之义务。

在今日网路与AI科技时代,虚拟空间的言论如何在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之下也能避免政治极化,仍有待社会的集思广益与思辨讨论。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地政系法律系双学士,大九学堂二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