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国教  偏乡学生竞争的泥淖

吕礼诗

周末午后,在满是书香的市立图书馆里。意外的,在柜台后瞥见披着义工背心而身着国中运动服同学,随着馆员生涩的清点着图书。不愿相信十二年国教超额比序服务学习的竞逐已悄悄的启动,却得到令人沮丧的答案

曾经让台湾世界看见的,无论是世界面包冠军吴宝春师傅、平凡行善的陈树菊女士或是被喻为现代舞大师玛莎葛兰姆传人许芳宜,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靠的是对专业的投入与对理想的坚持,而不是英文听力成绩社区服务时数教育会考的等级;然而驱使着他们实现人生目标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推动十二年国教的最核心,令人遗憾的这个部分却鲜少被教育部提及。

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长的协助下可以轮流在图书馆里累积着免试入学超额比序必须的服务时数;反观云林乡间的孩子,在种地阿公没有将顶着烈日、冒着寒风的耕耘所得捐建「读册馆」前,根本就不知道课本里所说的图书馆长的是什么样子

曾经,教育是阶级翻转的重要途径,所以三级贫户的孩子也能当总统、为人师表或上市公司负责人。但是十二年国教最重要的「免试入学」,其超额比序中几为多数招生区所采计的体适能、服务学习与竞赛成绩等项目偏乡的孩子们如何可得培育体适能的运动器材游泳池、服务学习的资源与参加竞赛的资金?

宪法第159条保障「国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教育部长,是否请您离开台北的舒适圈前往偏乡与孩子们同桌午餐,看看早应是国教基础营养午餐,然囿于家境正值成长发育的他们,政府所能补助的菜色是多么的令人心疼!在您强调英听设备早已普及全国的当下,面对孩子的营养午餐都如此的寒伧时,能不汗颜吗?

作者吕礼诗,北市,前海军官校军事学科教官与自由撰稿者。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