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政治与约的关系(王冠玺)

在马英九见证下,蓝白合达成6点共识,但最终因柯文哲反悔破局。(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

政治与「约」,貌似不同领域之事物。盖政治为众人之事,约则似乎仅存乎立约当事人之间。惟其不然,政治活动内容万端,多有涉及公开、半公开,或是隐密之协商。为了促成某事,必须经过种种沟通,说服,双方若能达成合意,此之为约。

华人社会有很长的「约」的历史存在,而约与契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社会乃孕育现代化法律的摇篮,所谓的契约精神,就是由西方社会通过约这个概念而塑造出来的。很显然的,中西虽然都有约的历史,但是明白人都能看出,此约与彼约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其之差异,不仅体现在对约的性质的看法,更存在于违约之后,当事人与第三人对此之态度。

中文契的古字写作「㓞」,最早见于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刻」。古人刻木为记,引申为契约之意;并由契约的合齿引申出投合的意思。契之概念有很多种,譬如契合;从约的角度来审视,则为合同、合约,例如:「地契」、「房契」。《说文解字.大部》:「契,大约也。」中文约的意思,从本文语境来看,有限制、管束之意。《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另有协议、预先说定之意。《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还有约会之意。宋.朱淑贞〈山查子.去年元夜时〉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由上述可知,华人社会颇不乏约的历史与渊源,但也有很多著名的违约案例。例如:战国时期,齐国田单与燕国诸侯约定会面,共商对抗强敌。为获取信任,田单先以火烧自己胡子和眉毛,表现出绝对诚意;却于燕国诸侯放松警惕后,借机对燕国发动攻击。至于类似王莽篡汉、李自成迫死崇祯皇帝,以及革命开始时,有共同赴汤蹈火,共享荣华之约定,于事成之后,却诛杀功臣之例,则多到不可胜数。惟其非但如此,往往违约一方,还能提出堂而皇之说词,用以证明自己行为之正当性。

从许多政治活动所缔结的约来看,华人社会虽然存在各种约的形式,但是如果当事人感觉有需要,只要能说得出理由,或是即使说不出漂亮理由,但只要感觉情况有异,或是想法变了,均能成为违约的背后理由。立约的相对一方,自然十分气恼,但奇妙的是,也更应该观察的是,违约方的同一阵营者,对于主事者之违约行为,经常不以为有多大问题,除非此之违约后果对自己阵营,尤其是对个人利益产生负面影响时,才会在考量各种情况后,以违约为由抨击主事者,甚至都不必以违约为由,即以各种其他理由抨击之。换言之,其重点在于个人之利益是否受损,而不在于己方是否违约。

西方社会的约的来源不可能同出一源,但是毫无疑问,对其发生最彻底影响的是《圣经》中所描述的「约」。约是指犹太人与上帝之间订立的契约,既包括上帝与一切受造物之间订立的契约,也包括与个人、群体之间的立约,例如:上帝与亚伯拉罕、以色列人之之间立下的约;以及耶稣与世人之间立下的约。

西方社会据此,并揉杂各式历史因素,因而生成了「社会契约理论」,其最早由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提出。此一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成立是基于人民之间的某种契约或协议。实际上,社会契约之所以能得到肯定,并予以实践,乃源于信仰与文化的有力支撑。在基督教文化中,守信被视为道德的核心,这种价值观对契约的尊重和执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世纪时,教会是西方社会的核心机构,其在法律和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教会的法律体系(例如教会法)和道德教导对于契约的概念和实践有显著影响。虽然现代西方法律体系是在多元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和契约精神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契约中对诚实和公正的要求,即反映了基督教伦理。

进一步分析,基督教教导所有人在神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观念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封建社会中,教会仍然强调贵族和平民在道德和灵性上的平等。这种思想影响了法律制度的形成,尤其是在契约法的领域。在西方法律体系中,契约法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之上,此即意味签订契约时,无论缔约方的社会地位或经济实力如何,都被视为法律上的平等主体。这种法律上的平等原则,部分源自基督教的伦理观念。换言之,在西方的法律传统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是分离的;即使是贵族,也不能在法律上没有根据地凌驾于平民之上,这种观念反映了基督教平等原则的影响,以及法律的重要性,更促进了法律正义和民主制度的后续发展;而这可以说是西方法治传统的一个关键特点,也是其与其他文化中的法律传统的根本区别。

简言之,华人社会言称重然诺,却不真正那么重视,主因在于此「诺」必须服从于个人利益乃至家人利益,或家族利益。华人社会考量事情,一向从「我」出发,而无团体之概念,亦即没有真正的公共概念。盖人与人处,竞争资源,若无相对于人以上,以外的力量为其主宰,那么华人社会对约的理解与实践,本来是十分能够预料得到的。我们因而可以得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其重点在背后更高的指导原则,亦即宗教;而不是把法律当成宗教一样来膜拜。

如果将此收缩在一个比较窄的角度来看,华人尤其应当对西方事物养成有更大的,更深的认识,因为这是人类的共同资产,并非专属。若从使徒保罗所宣扬的大使命角度来看,则此为常识。大学教育之所以必须彻底实践人文教育,促成全人之养成,其政治功效在于尽量降低政治舞台上轮番登台角色们,不要老是像话剧演员一样的,只对观众们讲各种漂亮话;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上演一出又一出「以服务人民之名,实现服务自己之实」的历史轮回剧。(作者为法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