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神学对高科技发展的指向作用(王冠玺)

外贸协会董事长黄志芳今在年度记者会,以元宇宙中的虚拟分身亮相简报,凸显今年数位转型聚焦「元宇宙」议题。(图:贸协提供)

2021年10月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宣布元宇宙世代的到来。实际上,当前人类已经某种程度的生活在虚拟世界;元宇宙的出现,将加速虚拟化的进程,并且不断接近虚拟就是现实。我们的家人即使是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在虚拟世界里,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圈,政治观,精神安慰的方式。元宇宙将日益扩大这样的个性化与疏离化,人们的生活将不可避免的被控制在种种演算法之中。当机器可以读取人类思想时,试问,高科技发展到底要走到哪里去?这一类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却一直无法解决。换言之,问题的形式不断改变,但是问题本质的主要部分,却从未改变。我们一方面很高兴的知道,以希腊为代表的许多璀璨的文明思想,对我们仍有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很悲哀的发现,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人类的思辨能力,并没有超越历史上的哲学家或神学家。

元宇宙带给人们生活上的变化,远不仅止于私生活领域。高科技发展,有如脱缰野马。包括法律人在内的所有人,对高科技发展的走向,束手无策,甚至没有发言权。高科技发展雄踞生产线顶层位置,影响所及嵌入了绝大多数的产业链。笔者推测,高科技产业终将向各种政治势力发动对人类控制权的争夺战。战端初始阶段,高科技产业将与各种政治势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妥协或合作,但是根据目前的发展轨迹研判,高科技产业将终胜出。可悲的是,高科技产业的控制者并不打算治理社会,他们将直接统治人类。

当我们讨论至此,就会发现不管是「数理化」,或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法商」,都提供不了解决上述问题的钥匙。因为高科技产业发展问题的核心,在于人类是否能够掌握人类不受控制的欲望与创造力;或许法学涉及的领域,能够着墨一二,但向上延伸之后,必然要进入哲学,乃至于神学领域。在此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类的理性有其极限,理性所不及之处,人类应如何应对?这一部分的讨论,神学领域内早有激烈的争论;惟其争论影响所及,绝非仅是象牙塔内的风暴,因其所指涉的范围,关乎人类文明的进展方式。

笔者以为,元宇宙的「副作用」所导致的一个积极贡献,很可能是被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等因素封印在学术圈隐蔽之处的神学研究,将会再次走到前台,影响所及,遍及世俗与属灵两种领域。不过神学要如何发挥具有终极意义的伦理学指导功能?此一命题,在人类有限理性的限制下,将永远存在争议。无须过于悲观的是,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求助于神之时,即便有相当部分的人必然要走上错误的道路,但总比所有的人都一起坠入深渊要好得多。

走笔至此,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什么是「神学」?「神学」此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思想;其他的文明中也有类似的传说。20世纪著名的瑞士神学家卡尔‧巴特(Karl Barth)表示,古希腊思想中「关于神的言谈」乃「神对人的言谈」。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均有不少与神学交锋,从而建构形而上学的纪录。基督降世之后,「神学」逐渐为基督教学者所专用,而与多神教的「神话学」分道扬镳。神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乃为上帝的救恩与人类秩序的重建。其后不管是经院哲学或是《神学大全》,均将神学视为一门具有思辨性与理论性的科学。中世纪之后,神学开始有着实践科学的形象。

19世纪德国神学家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将神学理解为一门实证学;他认为,透过「敬虔」,得以获得属灵的经验与确据。于此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在人类的傲慢与疯狂中,重建(或是正确认识)神学的科学性;另一则是,如何通过建立神与人的关系,心领神会神希望人的奋斗方向。第二个问题,非笔者力所能及,可留待日后或他人延续此一讨论。今天最后要谈的是,如何正确认识神学的科学性。

实际上,「科学性」是一个具有迷惑性的词语,所谓的科学性不过是在某种前提下,可经验证的一种认识事物的典范。「科学性」一方面有很强的主观性,一方面也有很强的中立性。福音派神学家,牛津大学的艾斯特‧麦格拉斯(Alister McGrath)教授表示,新无神论认为,人们只能相信人们能够证明的东西,并应忽略那些有理由和有动机的信仰问题。此外,新无神论似乎不能或不愿意以其评价别人的信仰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想法。英国哲学家格雷林(A. C. Grayling)认为,神学推理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其是在一个系统的「前提和参数」下进行。然而,大部分的思考和争论都是在系统的某些「前提和参数」下进行,包括数学和逻辑。观察和解释,乃是在一个不可避免的循环中交织在一起。

20世纪美国伟大的哲学/逻辑学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威拉德•奎因(Willard Quine)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一书中提出,真正重要的是一个理论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进行解释的能力。我们的信念是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联系在一起的,它与感官经验的边界有关,而不是在其核心。因此奎因认为,对一个信念的唯一有效检验是,它是否适合于一个与我们的经验在整体上相吻合的相互关联的信念网络。换言之,神学在智识上的主要美德之一,乃对世界提供了一个连贯的,有理性动机的解释;透过所披露了的一个隐藏的意义之网,将我们所经历的短暂的,看似不连贯的世界联系起来。我们的经验世界无论看起来多么支离破碎,都有一个半透明的大画面将事物联系在一起,它的足迹将原本可能不连贯和无意义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意义网。

事实上,人类世界的合理性并不是由纯粹的理性所预设的,而是要透过与人类的世界打交道来发现的。科学家要问的基本问题不是「这是否合理?」而是「有什么理由认为这是真的?」人类不能事先规定什么是宇宙的「理性」特征;而必须是透过让宇宙来告诉我们,或找出揭开它的方法。因此,科学的合理性在于其为发现事物的最佳途径,而不是其乃某种预先确定或预测的「真实」。

圣徒保罗(Paul)表示:「不要效法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12:2);此即借着思想的更新,而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保罗为了描述人们看待事物方式的根本性变化,使用了一系列的图像:我们的眼睛被打开,鳞片脱落,面纱被除去(《使徒行传》9:9-19;《哥林多后书》3:13-16)。基督教要求进行一种想像力的调整,透过这种调整,人们就像用新的眼睛看世界一样,这种转变是由「恩典」带来的,而不是由人类的智慧或成就带来的。这一段论述,涵摄了神学家施莱尔马赫有关「敬虔」感受的实证经验。

当我们在此认识基础上,再次审视元宇宙带给人类的影响时,就能了解到,人类存在的价值与当为,在不同的典范下会呈现不同的认识。高科技产业以追求人类生活的「进步」为由,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监管,这就是一种无神论与物质主义的增强版,或是可以表述为是一种极端的资本主义。在这种极端的资本主义下,人类将被置于科技狂人的控制下,而包括科技狂人在内的所有人类,均会因为这种疯狂且不受制约的物质欲望,而被欲望本身所吞噬。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尽速改变,人类将在追求星际移民的过程中,先在地球上坠入无底的深渊。笔者以为,如果21世纪有历史时刻,就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神学,将要被再次高举的时刻;如果这一个历史时刻没有出现;那么科技狂人,将会轮番上阵,并成为人类朝拜的金牛。(作者为法学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