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单面向的人与社会(衣冠城)

前总统马英九登陆祭祖,有的批评不断强调他的政治身分,甚至上纲到国家认同,做人身攻击。这些批评都刻意忽略马英九为人子孙慎终追远的一面,而这个面向也明明存在于绿营政治人物身上。(新华社)

前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在1912年辛亥革命后宣告逊位。而依照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例,他仍住在紫禁城里。深居简出,形同幽禁。1922年,好学的溥仪接触了白话文学,发生兴趣,便透过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与胡适联络,并邀请他入宫一见。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溥仪是中国三千年专制皇权的最后一位皇帝。两人的见面自然引起时人的议论,特别是许多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也期期以为不可。鲁迅在一篇文章中质疑胡适,调侃他见到逊帝是否要跪下来磕头还是向他宣讲杜威主义?面对外界的批评,胡适自己在《宣统与胡适》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去见另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变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在胡适眼中,溥仪不只是逊位的君主,更是一位寂寞的少年。胡适见溥仪,没有增加半点溥仪的权威,可是见到胡适这位真正自由主义者的平等与包容,更显出胡适的伟大。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分工下,人被彻底的异化,人不再主宰他的创造物,反而成为他创造物的奴隶。特别在劳动中,人的角色彻底地工具化与片面化。人不是被整体多面向的对待。所以人的解放,就是要从这种单一化解放出来,承认人的各种角色与需求。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库色在他《单面向的人》一书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无论资本主义国家或共产主义国家,人们都服从于科技理性,为了生产而服务。在资本主义国家看似自由,但在消费主义主导下,一切商品化的结果,人的多义性、多面向的本质与需要都被压抑,成为单面向的人。

这种将人单面向化的情况在台湾不只是为了经济生产服务,政治上也被彻底地利用。不少人用一种二元、扭曲甚至双标的道德要求去对待他人,一切的事物与活动只能服务于某一特定的意识形态,这就已经到了接近法西斯的地步了。日前俄罗斯女高音安娜涅翠布柯(Anna Netrebko)受邀来台,文化部以台湾对于战争的态度没有模糊空间为由取消了她的演出。一位女高音她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她可不可以有自己对政治的态度与理解。当我们购票需要事前知道她的政治立场吗?我们在音乐厅是去听她的美声还是听她政见发表?如果只用道德或政治标准来评价艺术,那该有多少书籍和艺术品必须销毁,多少音乐停止必须演奏,那我们与秦始皇、希特勒的距离又相去多少?

同样的片面化思维也出现在对于马英九前总统访陆祭祖这件事情上。有的批评不断强调他的政治身分,甚至上纲到国家认同,做人身攻击。这些批评都刻意忽略马英九为人子孙慎终追远的一面,而这个面向也明明存在于绿营政治人物身上。

一个成熟文明的社会应该试着从多面向完整的看待一个人。对于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固然有可公论之处,但是社会也应该建立起一套规范,或者评论者的自我底线。对于什么是该批判和质疑的,什么是不该批判的,什么又该是保留的,有一套标准。希望我们的社会与评论者对评论对象能承认他们作为一个人有其多元复杂的面向,在他们诸多的面具下,还有一点人性的假设。这种对受评论者的保留,也是对评论者自己的尊重,承认自己留有人性的温度与情味。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