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减碳与地缘政治的纠葛(陈立诚)

越南也感受到国际减碳压力,近年一方面大力推动再生能源建设,一方面也放缓燃煤机组建设。(示意图/Shutterstock)

能源一向是地缘政治重中之重。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主因即为美国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近数十年美国对中东投注极大心力,也是因为中东是全球「油库」。两年前俄乌战争及北溪气管破坏后,造成欧洲中断由俄国进口廉价石油及天然气,对欧洲经济打击极大,必将重塑俄乌战后之全球经济版图。

但以上事件均与减碳无关,但目前全球疯狂推动的减碳政策明显将影响全球能源形势,对地缘政治之影响为何?

减碳对地缘政治最大冲击是造成开发中国家永难翻身。今日全球温度较19世纪下半叶增加1.2度无宁说是全球先进国家百年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今日先进国家强力推动全球激进减碳,如果真的成功,必将断送了开发中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脱贫的希望。此为减碳影响最大的地缘政治冲击。不过个人认为疯狂减碳目标必将失败。

IEA为国际能源总署,乃先进OECD国家成立之国际最重要的能源智库。IEA指出要达到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电力净零为第一要务。全球应立即停止兴建碳排最高的燃煤机组,IEA不但呼吁全球银行停止融资煤电建设,也呼吁停止出口燃煤机组。IEA建议之两大手段将导致开发中国家先行停止建设煤电,随后也无法使用油气等化石能源。

西方主要财务机构早已停止煤电融资,欧美日也老早承诺不再出口燃煤机组。2020年中国在承诺2060年达成净零碳排时,也同时承诺不再出口燃煤机组。

2023年IEA出版的「非洲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因为中国不再出口燃煤机组,非洲在目前兴建中的燃煤电厂完工后,将不再兴建燃煤机组。反之IEA强烈鼓励非洲国家发展再生能源。无怪乎能源界一直有句极为讽刺的话:「牺牲非洲救地球」,非洲题目太大,本文就此打住。

本文聚焦于检验中国是否信守不再输出燃煤机组之承诺,并说明中国对巴基斯坦及越南因地缘政治考量,采取不同出口政策。

中国并未立即全面停止燃煤机组出口。首先若在国外的燃煤机组已动工,将会依合约继续进行。另外如果该燃煤机组是为了提供其他中国出口设施及建设之电力,中国也不会中止配套之燃煤机组出口。

在此可举一例: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计划重要伙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标杆建设。该走廊起点在中国新疆喀什,跨越巴基斯坦全境,终点在巴基斯坦面向阿拉伯海之爪达尔港。

大型港埠运行需要大量电力,但巴基斯坦严重缺电,多年来全国轮流停电,何来多余电力提供瓜港运作?中国工程人员原先也规划兴建大规模太阳光电设备,希望能提供足够电力给瓜港运作。但很快即发现绿电根本不可靠,完全无法保证瓜港运作,最后只好兴建燃煤机组提供稳定电力。此一情况也符合出口煤电机组配合其他建设的条件,不算违反承诺。

中巴经济走廊及瓜达尔港具有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麻六甲海峡扼守印度洋连结中国南海咽喉,中国极大比重能源进口及一半国际贸易都经过麻六甲海峡。若中美交恶,美国封锁该海峡,将给中国造成致命打击。此即为中国所谓之「麻六甲困境」。

为降低此一困境之冲击,中国除了由缅甸铺设油管进入云南外,由瓜达尔港修建铁路运送石油进入新疆也是另一条进口石油路线。在地缘政治及国家安全考量下,无论如何中国都必然会出口燃煤机组给巴基斯坦,减碳考量只能靠边站。

减碳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有另外一个例子:越南。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与菲律宾与越南造成最大冲突。去年菲律宾允许美国增加4个军事基地,近日在仁爱礁又挑起船舰与中国对抗,明显倾向美国。

但相对而言中国与越南近日在南海相安无事,中共主席习近平上月访越,受到最高规格的欢迎。与菲律宾不同,越南表现得较为倾向中国。原因何在?

近几年美国拉着欧日盟友与中国搞脱勾,除印度外,墨西哥及越南就是产业由中国外移的主要受惠国家。越南近年经济高速成长,对电力需求也同步成长。越南电力近几年煤电占比日益增加,近年越南基本依靠加建煤电应付电力成长,目前煤电供应超过越南一半的电力。

但越南也感受到国际减碳压力,近年一方面大力推动再生能源建设,一方面也放缓燃煤机组建设。已开工的煤电继续进行,但放慢新煤电计划的脚步。这一方面是自愿,但也有很大因素是受迫。原因有二:一为在国际上煤电融资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是中国信守承诺不再出口煤电机组给越南。

再生能源靠天吃饭,建设再多再生能源也不能保证稳定供电,越南一方面受惠于美国脱勾政策,经济形势大好。一方面也因增加绿电建设减少煤电建设,造成严重缺电,只好由中国大量购电。越南对中国电力的依赖反而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利器。中国极可能严守承诺,不出口燃煤机组给越南,利用越南供电困境,牵制越南。

谁想得到国际减碳目标竟然影响地缘政治?中国继续向巴基斯坦出口燃煤机组但停止向越南出口,背后有重要地缘政治考量。减碳与地缘政治的纠葛必将在全球各地不断发生。(作者为台湾能源部落格版主、前吉兴工程顾问公司董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