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由秦始皇陵省思公共建设之效益

扩张性财政政策渐成国际潮流

继全球金融海啸在2008年爆发之后,因政府债务难以清偿而导致的欧债危机又在2010年接续发生,故全球主要仰赖宽松的货币政策挽救经济景气。所推出的货币政策不只力道猛,且手法推陈出新,连非常规的量化宽松与负利率等措施都使了出来。在货币政策招式已用老,进一步施展空间有限,或是成效不彰,但其所导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以及过剩资金跨国流窜,冲击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等不良副作用已清楚显现之情况下,各国近几年逐渐走向紧缩货币,重视扩张性财政政策之方向。美、英、日与义大利等国已多对企业与资本所得祭出减税措施,意图吸引本国与外国企业到该国投资,以振兴景气与就业。

在海峡两岸方面,台湾在学者专家及各界(包括中央银行)的呼吁下,行政院规划了在2017至2024期间以特别预算支应,支出规模高达8,825亿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中国大陆亦拟强化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成长方面的作用。在今年七月间,中国大陆甚且上演了一场人行与财政部打笔战的所谓「央妈、财爸吵架事件」:人行官员为文指责财政部支持经济不力,财政部随后发文反击。此事件隐含中国人行面临调结构、去杠杆,整饬金融秩序、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之任务压力,已难再以宽松货币政策协助大陆的经济发展,故期待财政部以宽松的财政政策来接棒。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政府支出,而支出又分消费支出、移转性支出与投资支出三类,各类措施所可能产生的作用与利弊各异。台湾所推动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绝大部分都属公共投资范畴。

公共投资首重经济效益

对前瞻基础建设计划,个人曾于2017年4月11日与6月15日在这「政经八百」版上,分别以「舍汇率就公共投资」与「前瞻建设首重效益」为题,表示一些看法。个人在该二文指出台湾不只具备扩大公共支出的能力,亦有采行扩大公共支出,尤其是公共建设投资的必要,故认为政府提出前瞻建设计划是正确的政策方向;惟计划中各项投资的经济效益,仍应是立法院与国内各界密切关注、严予审查的重点。若各项投资支出确实具有效益,透过对经济成长、就业与税收的推升作用,也可去除「债留子孙」的疑虑。

扩大政府的公共建设支出,不论其效益如何,皆可收到提振有效需求,进而提高国民所得与就业的效果;但是效益的高低,对产出、物价以及是否债留子孙,将造成明显的差异。

举例言之,当失业严重时,政府若雇用失业者(付予工资)兴建社会完全无实际需求,意即完成后不会被使用的蚊子馆或机场,由于在国民所得的计算中,政府因从事此类公共建设所支付的薪资支出,被计入政府的投资支出,因此,就业与国民所得即因而提高了。然而,在没有任何有效益的实际产出被生产出来(总供给未增加),而这些新增的受雇者必将其所得用于消费(总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其结果就是物价的上涨。又政府的薪资支出若来自举债,则同时也产生了「债留子孙」的问题。所以,在此例中,零效益的公共建设支出,并未带来任何产出的增加,只徒然导致了物价的上扬,且为子孙平白增添了债务。

秦始皇陵是殷鉴

据史册记载,秦陵修建时间前后长达39年,动用人力最多时高达72万人;若加上当时参加其他各种劳役(例如建阿房宫)者,为数更达2百多万人,约占秦朝当时全国人口数2千多万人的十分之一。大量劳动力被抽离农业生产,再加上大兴土木所耗费的物力与财力,使得秦朝民生凋敝,种下了秦始皇死后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率农民抗暴,三年后秦朝迅速灭亡的后果。

秦陵当年只是作为秦始皇的私人陵墓,故非供公共使用之建设。惟秦陵及周围的陪葬坑与陪葬墓遗址,自20世纪下半叶起陆续出土了无数秦代的古文物,包括令世人惊叹的大量兵马俑,具有重大的历史、考古、科学与艺术价值。陵区也成了世人向往的观光旅游胜地。这些是秦始皇留予后人的稀世珍宝,但当年在修建秦陵时,不可能去想到这些效益,并将之纳入建设效益之评估。这是后话,但仍应予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