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 评价秦始皇
游客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一号坑。图/中新社
秦始皇的功过,过去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议不休;「一代暴君」vs.「千古一帝」均冠其名上,显得争锋相对与不协调。本文期能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尤其将交易成本概念从市场面扩大至政治、行政等制度面,并且光从当代以及跨世代层面,对秦始皇功过展开较整体的诠释与评价。
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于西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开创皇帝制度,成为中国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其历史地位已占先机。他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东起辽东、西至临洮、北抵长城、南达象郡的大帝国,为中国传统疆域奠基。在文治与武功上,影响千秋万世。
■暴君特质所在多有,勤政而不爱民
回顾秦始皇的作为,采法家思想,严刑峻法、专制独裁,追求统治者的利益极大化,却忽略百姓的福祉。他筑长城、建阿房宫及骊山陵墓,大兴土木,还要移民戌边。这些事迹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及劳动力,牺牲许多百姓生命;也因赋税与徭役过重,超过人民负担,剥夺生存权与财产权,搞得民不聊生。加上长期征战、好大喜功,统治六国遗民的根基又不稳,却仍轻忽敌对潜在竞争者的存在。
由于秦版图规模扩张太快,相应措施跟不上拓展,产生「规模不经济性」。更因「焚书坑儒」,破坏上古文化资产,压制异议,打击知识分子及惑众方士,却扼杀文化多元发展。最后因接班未能妥为部署,秦二世胡亥无能,宦官赵高弄权,产生严重的「代理人问题」,导致农民起义、天下动乱与秦亡。
汉初贾谊的「过秦论」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亡秦主因。
内容提到,秦始皇忽略夺天下与治天下要用不同方法;在统一六国之后,若能处理好与六国亡国贵族、遗民的关系,施行仁政,体恤民力,降低徭役与赋税,收揽民心,也就不会造成政权不稳,让秦国数百年努力建立的基业,在短短14年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然而,经过长期历史沉淀与时代考验,秦始皇绝非只有负评,而其正面评价已益显突出。
■千古一帝非浪得虚名,有待继续深掘
在政治建设方面,承商鞅之变革,废封建,设郡县,将以往的分封制,改成郡县制,划分全国行政区域,初为36郡,后陆续增至48郡,地方直接受控于中央,亦即中央集权制。而此制一直沿用两千年,形成「路径依赖」。借由文字与法律的统一,促进资讯流通与传递,加强政令推动与执行,降低各种交易成本,以利官僚制度运作,为秦汉以来之「大一统」奠基。
在财经建设方面,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且可自由买卖。在此基础上,秦始皇统一全国货币与建立度量衡制度,为各种交易提供媒介及衡量标准。且在郡县制下贯通政令,大幅降低社会及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利于民间工商发展,也利于国家收税(例如课征田赋、缴纳粮食)与财政调度,影响自然深远。
在交通建设方面,透过「车同轨」、「道同距」,标准化车辙与道路,提升运输与资讯传递效率。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开辟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即最早的国道;另兴建「直道」,包括内蒙古段、甘肃段、陕西段等,提供运兵及交通运输功能:这些直道一直沿用至清朝。同时,建立较完善的驿站及邮递系统。修凿灵渠(为人工运河),建立干道节省运输时间,加强中原与珠江流域的交流与控制。
在文化建设方面,「书同文」,即统一文字;将秦之大篆整理成小篆,自此公文用小篆,日常交流则使用隶书,利于各阶层及体系交流、形成共识与文化传承,降低交易成本并提升行政效率。此外,在国防建设方面,将北方之燕、赵、秦三国之旧长城连接成一个「万里长城」,强化国防安全的公共财提供,防止北方胡人南侵,保护华夏文明。
秦始皇创新制度与加强建设,提供包括政治、财经、交通与文化等方面的公共财,降低交易成本,产生社会净效益,让华夏子孙受惠。虽然他在当时箝制思想文化,因赋税与劳役过重造成极深民怨;然从大历史、大制度的角度发现,秦始皇「过在当代、功在千秋」。若能辅以更具体客观的量化评量,就可能益加肯定其「千古一帝」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