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政策须以「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为目标

依据主计总处18日公布的最新修正数字显示,台湾今年首季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减3.31%,减幅比4月概估的-3.02%与5月初步统计的-2.87%都大,且连两季衰退,陷入所谓「技术性衰退」陷阱。尽管第二季经济表现已止跌反弹,该季GDP年成长率达1.36%,但全年经济成长预测则下修至1.61%的近八年来最低。在国内、外经济机构先后下修今年台湾经济成长的同时,其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经济政策存在值得检讨改善之空间。

■GDP盲点多,无法反映分配不均现况

虽经济成长始终是政府最关心的政策目标,但计算经济成长的GDP盲点颇多;其中,民众最为质疑的莫过于其无法反映薪资成长及所得分配。亦即在成长挂帅的经济政策目标下,产业产值、厂商营收、出口金额为重要项目,不论是整体产业或个别厂商是否具有长期竞争力、潜力性,以对GDP的贡献为前提,这些从多年以来GDP分配中,薪资所得占比持续降低,导致分配不均问题不断恶化,或许可发现其端倪。

此外,加上疫情干扰、通膨威胁,在无形中更是让薪资所得阶层普遍有被剥夺的感觉。虽提供就业机会是产业的贡献之一,但薪资支出却又是达成产值营收目标的成本,在获致盈余达成股东要求下,自然造成所得阶层薪资长期偏低原因。很显然地,经济成长果实无法普惠,是来自于结构性因素。在此之前,政府以纾困振兴为名义实施「还税于民」,虽在政治上是最为安全的作法,但此种短期纾困振兴措施根本无法解决结构性因素。

回顾2016年5月政党再度轮替,政府提出「创新、就业、分配」作为经济目标,如果迄今能顺利完成这些目标,势必让民众的实质有所感觉。虽近年实质薪资逐年提升,但成长速度却又颇为迟缓,一旦通膨发威,随即反升为降,导致薪资所得占GDP比重持续降低。若以就业与分配的目标而言,经济成长率并非是最好的经济指标,更好的指标应是「实质薪资的成长率」或是「薪资所得在GDP占比中的成长率」。

在学理上,经济目标的设定可以引导经济政策的选择。虽然目前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或许可以促进经济成长,但却又抑制薪资的提升与分配的改善。以政府补贴企业基本工资的政策为实例,调整基本工资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工薪资,若较高的劳工薪资是企业经营合理成本,则无法负担较高薪资企业,必须谋求提高竞争条件,借此获致盈利,否则选择退场。亦即政府以长期补贴无法提高薪资的企业,反而难以达到薪资提高成果。

■幸福感不足,人均GDP超韩也无用

其实,近年以来许多国际组织在观察各国政府治理经营绩效时,逐渐扬弃传统以GDP作为唯一指标的模式,尝试调整以客观的民众「幸福感」进行比较,例如世界银行以购买力平价指数为指标,观察各国人均GDP。严格来说,这种并非横空出世「创新」,而是可以较贴近民众的需求或期待。

尽管透过「幸福感」,以作为建立政府政策是否符合民众需求或期待的指标并非易事,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在于如何落实「民之所欲常在我心」。不过,其问题症结在于,相对GDP具有较明确的数据作为「量化」指标,至于幸福感则是属于「质化」指标,在统计上难以精准呈现真实现象,使得各国政府仍然遵循以GDP作为察治理经营绩效良窳的指标。

在此同时,若政府对提高民众幸福感的政策无所作为,始终以冷冰的GDP数据,高调炫耀台湾人均GDP跨越3万美元门槛,或是大肆宣扬台湾在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名列前茅,各项竞争力指标领先竞争对手南韩;相对刻意忽略民众实质薪资所得呈现停滞,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甚至随着2024年总统大选即将来临,罔顾财政纪律、无视公平正义,假借民粹旨意盲目进行各种撒币补贴,以达到持续执政之目的,则执政再度轮替将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