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世界》从新加坡英语化看台湾双语政策
教育部景图。(李侑珊摄)
十月初有幸随马前总统访新加坡,回台至今,仍被新加坡独特的风情震撼着。新加坡最令我感到惊奇的,并非吐纳来自世界各国船只、控制麻六甲海峡的新加坡港,亦非拥有世界最美天际线之称、林立高楼大厦的新加坡城。而是那街道上、巷弄中、商店里,伸入每个角落的英语普及程度。
「新加坡讲英语」,或许对一般人而言,是再基本不过的常识,但当实际身临其中,却又有说不出的震撼。一个百分之七十由华人组成的国家,能让英语普遍到如此,究竟怎么办到的?大多数人却未曾了解过其脉络;其中多少辛酸,亦早已不被讨论。
欲了解新加坡英语化,应先了解其历史。公元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员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于1824年,正式将新加坡纳入殖民地。有了英政府统治新加坡百余年的基础,英语的推展在星国自属必然。惟真正让星国英语程度大为普及的,却又不能全归于英国的治理,那还得从一些复杂的国际地位、政治关系说起。
其一原因,系1965年,新加坡被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后,顿失依靠。土地贫瘠、淡水匮乏,自然资源极其稀少的星国,为了自立自强,便利用深水良港的优势,扭转其于世界上的地位。然要与世界接轨,英语是不可或缺的媒介,双语政策因而在新加坡立国之初,即被时任总理李光耀大力推行;其二,则系社会族群问题。新加坡人口主要由三大族群构成,大约是华裔(74%)、马来人(13%)、印度裔(9%),而不同族群本身皆有自己的母语,若无法让族群彼此融合,则社会上将产生极大分歧。观诸马来西亚,马来人占比6成,其主要政党之一-巫统,又强调马来人至上主义,且受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保障,导致国内族群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难以团结向前。因而新加坡以英语作为不同族群仲介语言,让族群之间得以沟通交流,进而消弭分岐,实属必要;其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殖民政府为阻断新马与中共之联系,开始排斥华文,推展「英文至上」。南洋华侨陈六使担忧华人文化即将在新加坡消灭殆尽,便出资创立「南洋大学」,以华文作为学校教学基础。然因南洋大学有违英文至上政策,且立场亲中,数度与当时排共的新加坡政府杠上。1963年,李光耀政府吊销陈六使的公民权;1979年,星国宣布放弃双语化政策,成为以英语为主的国家,隔年更并吞华文教学为主的南洋大学。少了南大,新加坡在推行英语化政策上扫除了最后一哩路的障碍,自此新加坡华文水平一落千丈。看似矛盾的是,李光耀总理于1979年,又发起了「讲华语运动」。
若欲推行英语化,华语似为威胁,因而一路以来不断受到新加坡政府打压。然比起华语,方言的使用更不具有经济、政策效益,为避免民众须同时学习过多语言而有太大负担,「讲华语运动」鼓励华人以学习普通话为主,「多讲华语,少说方言」便成为推行该运动初始之核心目标,方言在星国地位就此一蹶不振,新加坡就像一艘航向世界的大邮轮,而讲方言的老人家们还来不及登船,被遗留在岸上。
回头看台湾,双语政策在近20年讨论不休,然台湾的政治人物只见新加坡推行英语化的成功,却不见其付出的代价,更遑论时空背景不同,台湾要借鉴新加坡,几乎没有可能。星国为推展英语,大力刨除方言、华文的根基,让百分之七十为华人的星国社会,可见中文之处已不如其他华人社会普及,只剩牛车水的老太太、老伯伯们仍顽强地用福建话、潮州话在对谈,华人文化一点一滴地从华人身上消逝,让他们成为「华人面孔的洋人」。
近年李显龙总理有鉴于此,多次在演讲中和国人强调说华语及保存自己文化的重要性。2019年「讲华语运动」四十周年,李总理更鼓励国人将华语融入日常生活,并想方设法保留星国华语、甚至方言的独特之处。由此观之,推及英语化造成华人文化大量流失的新加坡,在近年亦努力找回自己做为华人血脉的证据,让后世得以留下这些文化底蕴的重要资产。
再论台湾,当新加坡正努力地找回自己做为华人的印记,台湾某些政治人物却意图借由双语政策一点一滴地刨除中华文化,达到「去中国化」的目的。若比之新加坡,在推行双语政策初期,李光耀总理欲剪除中共与新加坡之连结,而大力推行英语,「去中国化」。然台湾的政治环境已民主化多年,要效法李光耀的强势与独断,恐还为人诟病,若真的仅为意识形态而想刨了自己的文化基石,也没有那个铁腕作风可行。再者,星国「讲华语运动」至今的演变,便是在告诉我们守护自己文化的重要性,推行英文的同时不能忘本,希冀能给那些想借由双语政策淡化中华文化的政客们当头棒喝。又回到最根本的历史脉络,新加坡有英国殖民百年的历史,推行英文自有底气;台湾殖民史不外乎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若要推双语政策强化英文,地基都还没打好,便想盖高楼大厦,着实天马行空。
回顾政治人物们在台湾呐喊推行双语政策的口号。2014年,时任台南市长的赖清德推行十年计划,让「英语成为台南官方语言」,意即2024年,台南便要成为「双语城市」。然距今仅剩一年的时间,笔者在台南市区读书三余年,完全感受不到「双语城市」之气息;2017年,赖清德接任行政院长后,更说明要推行全国双语政策;及至2020年蔡赖配当选中华民国正副总统,蔡总统更立下2030双语国家的旗帜,并规划100亿的预算去实践,笔者就读的国立成功大学即是重点补助学校。然对于双语政策的迷思是,这样的口号对国人英语水平的提升到底有没有带来实际效益?再者,双语政策除明订要推广英语外,另一个官方语言到底为何,从未明白说明,而造成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对立、每间学校各自施政,双语政策的错乱为整个教育界带来极大的灾难,若仅是为去中国化而动摇整个教育界的基石,这些政治人物们其心可诛。
再详言之,若双语政策之目的是为了推展英文,让台湾与世界接轨,那它的作法与成效可谓奇惨无比。在大学推展双语政策的作法,系以「非华语授课」为主。英文授课的课程,美其名要提升全校学生英语素质,实际上也只有英文程度不错的学生会去选课,对加强中后段班学生的英语能力并无帮助。至于其它「用非华语开设的课程」更是吊诡,若师长用台语、客语开课亦符合其游戏规则,如此一来究竟对台湾与世界接轨有何助益?退一步而言,用本土语言开课是否有助于保存该语言?若师长全程以该本土语言授课,那也只有对该语言拥有高熟悉度的学生敢选择这个课程,否则只是拿自己的学分开玩笑。是以,双语政策的推行在教育界到底有没有实用?还是只是沦为呼口号与操弄意识形态来去中国化的手段而已?
李光耀总理在回忆录中提及,「新加坡英语化是带动新加坡发展很重要的助力」,这是国际上不争的事实。然因为英语化政策带来的损失,也需新加坡后世的政治人物与民众慢慢地弥补回来。台湾若要推行双语政策,究竟准备好面对这些损失与否?政策是否拟定完善?政治人物是否有办法向李光耀一样铁腕?有没有历史背景的基石成为推行英语的助力?这些都是台湾的政治人物需要去审慎考量,而并非仅抛出一个口号,喊出一个目标,就要全民配合。时代巨轮在转动,英语固然是重要的国际语言,台湾不想落于人后,但又真正准备好了吗?令人玩味。(刘秉叡 / 国立成功大学法律系双主修中文系在学生、大九学堂三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