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正视政府统计发布的纪律

内政部营建署日前发布第三季住宅需求动向调查报告,这份报告一直被视为是掌握房市景气的重要统计,深受各方关注,而历次为让各方了解调查的内容,营建署皆特别邀请负责调查的政大教授张金鹗列席简报,惟本次忽然改变发布方式,仅在周三例行记者会上简单说明,致令质疑声浪四起。

这项攸关房市景气动向的调查结果非但没有循例召开记者会,也没有邀计划主持人与会说明,更重要的是发布的新闻稿也由过去的十七、十八页缩减至三页,而历次记者会上提供的逾五十页简报资料也不见踪影。令人不解的是,政府每年编列数百万元预算所办理的这项调查,难道一季用三页新闻稿即足以说明清楚?面对外界质疑这样的改变意在阻止张金鹗的发言,营建署发言人加以否认,并表示其他委外研究向来也是由署内统一对外发布,并没有特别召开记者会,本次只是比照其他委外研究办理而已。

我们不拟探究营建署改变统计发布方式的动机,只想问问政府统计部门面对这次事件的态度。相关单位既未于事前预告,也未于事后说明,政府统计的纪律何在?显然,近年统计部门所建立的发布预告制度、重要统计事项变更制度,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须知,住宅需求动向调查为内政部所列管的政府统计,本次发布方式与内容出现如此重大的改变,依现行机制难道不需事前预告变更?而思及政府统计公信力可能因此受创,统计部门又岂能噤声而不力阻之?

统计部门也许会认为营建署仍然召开记者会,仍然发布新闻稿,不算是「重要统计事项变更」。然而,除非是不食人间烟火者,否则任何人都会明白这次的改变当然是「重要统计事项变更」。若统计部门真把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力视为要务,自应在掌握这一事件后立即向营建署剀切指陈其严重性,我们相信以营建署长叶世文学统计出身,深谙政府统计公信力的重要性,自当会虚心受教而审慎为之,政府统计的公信力也许就不致再次遭到重创

今天政府发布的通膨率失业率、经济成长率之所以迭遭质疑,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民众对总体指标的误解,但更重要的是每隔几年总会出现一些重创统计公信力的事件。例如2000年主计总处已公布数年的「消费者信心调查」忽然停止对外发布,2007年当时还由经建会负责的「住宅需求动向调查」也毫无预警的以此项统计不是政府统计为由不再召开记者会发布,2011年初内政部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又停办了为期十二年的「房地产景气动向调查」。此外,景气灯号五年前也曾因亮出蓝灯一度差点被废,今年五月主计总处为化解主计长立院答询困境,更毫无预警的把统计发布时间由下午四时改为上午八时半,如今「住宅需求动向调查」又未经预告即变更发布方式,统计部门经年累月所建立统计公信力,就在这一次次的便宜行事中流失殆尽,岂不令人遗憾。

我们发现政府每次毫无预警的变更统计发布方式,总会找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而这些理由经常自相矛盾,愈见其荒唐。例如要废掉景气灯号就宣称全球已没有几个国家采用此一指标,然而如今庶民指标当道,连财政外劳也拟以灯号示警,就再也没有人认为其不合时宜了。再以住宅需求动向调查为例,2007年经建会忽然不开记者会发布所持的理由是:「本会委托调查研究之相关资讯发布,一向由受托研究单位办理发布事宜,并未召开记者会,以避免资料使用者误以为是政府调查公布之官方资料。」几年前这份住宅需求动向调查移至营建署,营建署又恢复官方与研究单位共同发布,可笑的是,如今变更发布的理由恰与经建会当年理由相反,营建署认为这是政府统计,应该回归营建署内部发布机制。今年初马英九总统指示主计总处编制的「国民幸福指数」,然而此一综合指数(composite index)过去一向也被官方认为有争议而不宜编制,但时移势易,如今幸福指数又成显学。

看到历年政府统计随风而起,骤然而变,令人不胜感慨。其间或有学理考量而为外界所误解,但更多的时候所持理由只是一些托词借口,从而禁不起时间的考验。然而,不论是昨是而今非,抑或是今是而昨非,其间的争议已成往事,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这些统计发布的程序若不予以严格规范,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势将继续流失,营建署此次变更统计发布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们建议主计总处应就现行统计发布的预告制度、重要统计事项变更制度务实检讨修正,使这项制度不致流于做表面官样文章而难以发挥实质效力。然而最重要的依旧是各级统计主管需有维护政府统计公信力的使命感,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否则就算有再好制度,恐怕亦难期有成。